诗词一定要按格律来吗

格律诗词一定要按格率 。不然就不是格率诗、词 。其他的诗,比如打油诗就没有格率的严格要求 。
写诗词要注意哪些东西第一格律,平仄、相粘、相错,这几个都是联系很紧的,律诗的中间两联当然要对仗,词性和平仄都要相对 。
不懂可以百度百科相关词条,如律诗、绝句等 。
第二性灵,诗言志,要写出你想表达的东西,你心里觉得最美的东西,不要刻意去使用一些晦涩生僻的词,最自然最清雅即可,但也不可混用口语白话,这两者和诗的语言有较大差距 。
第三襟怀,性灵虽说重要,但要看你的里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追求和人生观,不能是自私偏激的 , 要真诚自然,要学会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 要学会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 发现美 。
不能假大空 。
以上三点 , 必须以一定量阅读与研究作为基础 。
做一件事草草为之谁都可以,怕就怕认真二字 。
滴水穿石立竿见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诗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 。
更多相关信息,可以到百度秋水诗韵贴吧查阅和问询,那里是个不错的学习园地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cm=0&kw=%C7%EF%CB%AE%CA%AB%D4%CF&rs2=0&sc=&un=&rs1=&rs5=&sn=&rs6=&myselectvalue=https://baike.zhangchenghui.com/563419/0&word=%C7%EF%CB%AE%CA%AB%D4%CF&tb=on
我想知道诗词中的“平仄”规则,现代的老师都不讲,谁能简单给我描... 承接(顺接)转接(转折)总结 其实就是肥皂剧的定性套路 先说说起因 然后顺理成章一段,再来个很重要的【但是】一但就但到九霄云外去了 也但到了自己思想的落脚点 。
最后来个大总结 就像大团圆结局一样~ 不是来表达一些什么怀才不遇就是思念家乡什么的 这种东西最没劲了 , 就是无病呻吟
有关诗词的小知识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1.如何品诗 。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
2.读诗入意境 。
欣赏诗歌还要“读” 。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
3.提高欣赏情趣 。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
如果他写不出 , 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 , 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 , 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 , 众善奉行 。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崩畎锥潦榈墓适吕畎资俏夜拼按蟮氖耍?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 , 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
诗词的写法近体、古体 格律诗 , 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 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 , 就被称为古体 。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  也称为古体 。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 , 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
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 , 也叫长律 。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 , 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
五言多不押 , 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 , 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 , 不过未成规律 , 可以不管 。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 , 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 , 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 , 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
不如醉里风吹?。?可忍醒时雨打稀 。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 , 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  余甘漱晚汀 。
软沙倚坐稳 ,  冷石醉眠醒 。
野膳随行帐 ,  华音发从伶 。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 , 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 , 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
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
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 。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
【诗词一定要按格律来吗】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
诗词里面的韵律是怎么规定的?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 , 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 , 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
在散体的语言中 , 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
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 。
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 , 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 , 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 。
韵文用韵 , 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 。
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 , 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 。
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 。
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 。
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 , 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 , 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 , 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 , 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 , 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 , 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已死成新塔 , 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 ,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 。
词律是为人服务的 , 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
”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 。
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 。
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 。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 , 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 , 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规定的,用它押韵 , 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
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 。
熟悉今韵,活用格律 , 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 。
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谈谈古诗词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到哪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 。
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对色彩的把握、对感情色彩明显的词语的把握、对诗歌题材的把握等让学生明确诗歌的情感倾向,进而基本把握诗歌内容 。
其次要让学生抓住情景关系 , 深入理解诗文 。
对于抒情诗而言,情景关系是诗歌中最重要的一组关系 , 引领学生深入把握情归何处,景怎么样为情服务,间接抒情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学生也就把握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
再次了解基本的写作手法 。
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这样直接抒情本身就是一种手法,而间接抒情可能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借古讽今等,还有描写景物有多种手法,让学生由内容学起,到达对艺术手法的把握 。
诗词里什么情况下平仄关系可以转换?求诗词爱好者指点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 。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
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
平仄(韵) , 〖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仄(韵) 。
如梦,如梦 , 残月落花烟重 。
.以这首词为例,写着中字的地方是可以互换的 。
而对于诗来说,万叶千声的回答比较准确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