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的创作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 ?。?1 )抒情诗的传统 。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为发达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以抒情诗为主的 。而正是《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创作的传统,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2 )群众艺术的传统 。中国的抒情诗创作具有普及性 , 是一种群众艺术,而这个传统也是由《诗经》奠定的 。《诗经》的创作队伍相当广泛,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地位的人 , 这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3) 现实主义的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直接面向现实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 。诗人面对现实生活,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 。而这也正是受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遵循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则 , 这个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 。它们是后世诗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1 )风雅 。风、雅本是按照音乐不同划分开的《诗经》的一种诗歌体裁,而《诗经》风诗和雅诗中体现出来一种共同的艺术创作精神,也就是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 。这种创作精神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尤为显著,它引导诗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风雅因此成为后世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时所遵守的艺术原则 , 成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最好武器 。如唐代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来批评齐梁之时的诗风,而杜甫则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2 )比兴 。比兴原本是《诗经》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 ,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此词也” 。但是作为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原则的比兴则是一种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要求诗歌不仅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歌须借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严肃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原则,风雅侧重于情感抒发的内容方面,而比兴则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形式方面 。它们给中国古代诗人指出了如何创作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 。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 。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在以上内容中,《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继续追问: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呢?
补充回上面的答案包括了啊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
年轻人不嫌身份地位的诗句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
《诗经》的创作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 ( 1 )抒情诗的传统 。
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为发达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以抒情诗为主的 。
而正是《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创作的传统 , 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
( 2 )群众艺术的传统 。
中国的抒情诗创作具有普及性,是一种群众艺术,而这个传统也是由《诗经》奠定的 。
《诗经》的创作队伍相当广泛,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地位的人 , 这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
(3) 现实主义的传统 。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直接面向现实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 。
诗人面对现实生活 , 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 。
而这也正是受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 。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遵循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 。
它们是后世诗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
( 1 )风雅 。
风、雅本是按照音乐不同划分开的《诗经》的一种诗歌体裁,而《诗经》风诗和雅诗中体现出来一种共同的艺术创作精神,也就是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 。
这种创作精神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尤为显著 , 它引导诗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
风雅因此成为后世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时所遵守的艺术原则 , 成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最好武器 。
如唐代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来批评齐梁之时的诗风,而杜甫则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
( 2 )比兴 。
比兴原本是《诗经》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此词也” 。
但是作为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原则的比兴则是一种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 , 要求诗歌不仅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 。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歌须借助外物言情 , 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严肃 。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原则,风雅侧重于情感抒发的内容方面,而比兴则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形式方面 。
它们给中国古代诗人指出了如何创作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的道路 , 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 。
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 。
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
在以上内容中,《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继续追问: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呢?补充回上面的答案包括了啊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
什么叫律诗,律诗有两种身份什么叫律诗,律诗有两种身份 , 1,律诗的音律,2 , 律诗的文体 。
然而这二者都被人曲解 。
1,诗入乐;律诗是依音律而为 , 如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依平起的基本八句,声调如下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由是以第二句为起句的八句声调,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依次第三句为起句的八句声调,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第4句平仄为起句同第1句声调 。
第5句平仄为起句如崔灏的黄鹤楼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第6句平仄为起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第7句平仄为起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依第八句为起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这是律诗八句平起的基本声调 。
仄起声调很少用,以上为七律各式声调 , 共七首律诗 。
五律在七律的每句式上,减去开始二字,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去掉每句开始的二字,即成五律声调 。
五律的基本八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以第二句为起句的八句声调,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依次第三句为起句的八句声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依第5句平仄为起句的五律声调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依第6句平仄为起句的五律声调,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依第7句平仄为起句的五律声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依第八句为起句的五律声调 。
共七首五律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一首律诗,不分五律七律共八句,中间4句平仄是对立的,一二句为起承,心情所在,三四句平仄成对立,以对句形式,补足起承心情之不足 。
如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六句平仄是对立的 , 以对句为诗的意境转合而生发 ,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以新的思维 。
发挥行军气慨,第七句为转合心境,更喜,第八句总结全诗 。
尽开颜 , 主旨所在 。
绝句:绝者截也 , 从律诗中截取分解而来 , 有七绝和五绝,1 , 七绝:从基准七律而来 。
截前4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截后4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截中4句,是谓两联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截前后各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五绝同理,从五律分解而来,截前4句的五绝: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截后4句的五绝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截中4句的五绝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截前后共4句的五绝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以基准七律第二句为起句的八句声调,称五绝,绝前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截后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截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截前后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从基准七律各式推演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律诗律绝声调 , 是层出不穷的 。
我们以常用句式为定,不过音律随声气而然 。
音乐学院也是以声气而定 。
声气不足则不顺,声气过旺则无法延续,人的声气来源是有限的,是心胸的节律,节律有碍则声气不来 。
是以诗词音韵在节律范围 。
诗词入乐,在音律的支配下,有节拍的渐序进行,不是急促的语言声气,多念快念而随意 。
【年轻人不嫌身份地位的诗句】(唐宋词鉴赏辞典)七仄之有误,1762页姜夔(凄凉犯)下片最末句,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寄与平仄有泛,结尾还以(词曲概论)赞美连用七仄的拗句,其韵极美,这样 , ...
诗词配赏析+诗(词)人当时身份+当时社会背景+诗(词)中折射出的... 【标题】:月夜忆舍弟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载】:五律 【内容】:--------------------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
【赏析】:--------------------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
3、长:一直,老是 。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
今日正是白露 , 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 , 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 , 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 , 叛乱还没有治平 。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
全诗层次井然 , 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 , 一气呵成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
【简析】: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
原籍湖北襄阳 , 生于河南巩县 。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
后入蜀 ,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 , 不第 。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 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 , 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
后来向皇帝献赋 , 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 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安史之乱爆发 , 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 , 押到长安 。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
由于忠言直谏 , 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 , 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 , 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 ,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
后返成都 。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 , 讲求炼字炼句 。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 , 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 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 , 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
有《杜工部集》 。
有什么句子或者诗词比喻想见她切没有一个合适的身份 。
诗词中的比喻句子有哪些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3.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叫:风声如吼.
形容一个人有才华被埋没的诗词? 描写这方面的诗很多 , 但是诗词里面都是从侧面表达这个意思的 。
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不见李生久 , 佯狂真可哀 。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
个人认为最经典的,还是李白的《行路难》,尤其是最后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不像大多数的作者,自哀自伤 。
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 玉盘珍馐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西游记里的诗词有哪些?《西游记》里诗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写景诗词、描人诗词、叙战诗词和传佛诗词 。
现一一叙述于下 。
一、写景诗词 唐宋诗词之中 , 不乏很多写景状物佳作,但没有几首能有《西游记》(后用“此书”代)诗词清白单纯 。
作为一部虚幻故事,势必有许多虚幻景物的描写 。
而既为虚幻,故此书之中的诗词,比常寻常写景诗词少了许多现实的约束 。
这便更便于作者的发挥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天庭的描写 , 如: ……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 。
只见那南天门 , 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 。
……琉璃盘内 , 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 , 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 。
……【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把本身并不存在的天庭描述得形象生动,仿佛真有一个天庭 。
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对仗工整,纯朴之词描述堂皇之境 。
关于水帘洞的描写如: 一派白虹起 , 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
又: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
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 。
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
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 。
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 。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其中美丽,读者自赏 。
当然,关于西行路上的景物:村落、树林、彩霞、夕照、寺院、皇宫……个个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
引一首写秋的诗如下: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 。
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 。
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 。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枫叶满山红”道出时在金秋,菊花在晚风中摇曳,远行路上,蝉声“嗤嗤”“吟渐懒” , 其中似乎有点点愁绪,思家?恋国?唐三藏或许正想起唐王的话“宁要家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 果然“思无穷” 。
“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两句最好 , 十个字,便把秋之“杀”与“喜”皆道出来 , 一面是“荷破” , 便是残败之象 。
古时 , 秋天是邢官行刑的时候,从四时看,秋为阴;秋又是战争的象征,从五行看,秋季属金 。
欧阳修道“天地之义气,常以萧杀而为心” 。
另一面是“橙香”,道出秋的另一面特征 。
所谓“春花秋实” ,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 , 故诗人用一“金”字 , 尽述其中喜意 。
尾联二句“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表述全诗的感情基调:无论秋天的果实带给人们多么大的喜悦,毕竟西行路上,前途茫茫,不知何时返故乡 。
唐和尚看到雁归,正中思乡之情怀 。
吴承恩有另一经典之作,则是其写雪的: 彤云密布,惨雾重浸 。
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 。
真个是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 。
须臾积粉,顷刻成盐 。
白鹦歌失素 , 皓鹤羽毛同 。
平添吴楚千江水 , 压倒东南几树梅 。
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 。
那里得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更不见子猷舟,王恭币 , 苏武餐毡 。
但只是几家村舍如银砌,万里江山似玉团 。
好雪!柳絮漫桥,梨花盖舍 。
柳絮漫桥,桥边渔叟挂蓑衣;梨花盖舍,舍下野翁煨榾柮 。
客子难沽酒,苍头苦觅梅 。
洒洒潇潇裁蝶翘,飘飘荡荡剪鹅衣 。
团团滚滚随风势,迭迭层层道路迷 。
阵阵寒威穿小幕,飕飕冷气透幽帏 。
丰年祥瑞从天降 , 堪贺人间好事宜 。
【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 其中用词十分华丽而精确,“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须臾积粉 , 顷刻成盐”、“白鹦歌失素,皓鹤羽毛同 。
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 。
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 , 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应用夸张的比喻,虚实结合,形象而生动,将大雪满天飞的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 , 使人如身临其境 。
同时也大量用典:“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把诗歌有限的容量扩充到无限的空间 。
另一首描写一幅画的词也是我十分推崇的: 七贤过关,寒江独钓,迭嶂层峦团雪景;苏武餐毡,折梅逢使,琼林玉树写寒文 。
说不尽那家近水亭鱼易买,雪迷山径酒难沽 。
真个可堪容膝处,算来何用访蓬壶? 不细品论,相信读者也会很喜欢的 。
这样的诗词在《西游记》全书之中随处可见,我们在享受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于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手法! 二、描人诗词 《西游记》作为一部小说,那么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是至关重要的 。
吴承恩除了通过故事的情节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形象深刻的人物,同时也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来描述 。
当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说书者口头上的炫耀引人而准备的 。
但是我们今天仔细地看,便会发现他描写人物形象的诗词,也有它自身不可估量的价值 。
单说吴承恩对妖神鬼怪幻化的美貌的描写 。
西天路上,众神欲试探师徒四人拜佛求经的诚意 , 幻化出四个美人,吴承恩在这里对四人做了仔细的描述: 妖娆倾国色,窈窕动人心 。
花钿显现多娇态,绣带飘飖迥绝尘 。
半含笑处樱桃绽,缓步行时兰麝喷 。
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 遍体幽香...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
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双调,六十字 。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 , 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
睹暮春景色 , 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
有繁华就有衰落 , 有凋谢就有新生 。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
通读全词 , 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
“柳绵”,即柳絮 。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 , 又自是一番境界 。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
即便如此 , 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
时青女(霜神)初至 , 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 , 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 , 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
而读来错落有致 , 耐人寻味 。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 , 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 , 四周显得静悄悄 。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 , 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 , 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 , 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 , 真可以说是“无情” 。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 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 , 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 , 哀婉动人 。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 , 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 , 这是人生中...
描写隐者的诗词有哪些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
[注释]1.寻:寻访 。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
4.处:地方 。
[简析]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 , 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 。
隐者虽未出现 , 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
唐代诗人 。
有没有表达对人生特别绝望的诗句,就是那种感觉前途一片暗淡的我准备先批评一下你,用一首诗歌,虽然说我很多时候也是和你一个状态 。
说实话 , 绝望的情绪谁都有但是作为诗歌都是要升华的,所以说你要找的这种很少,也不好找 。
比如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从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半截我们看着都难受,但是后面还是升华了 。
如果不升华上去就会引发很多争议 , 比如北岛的《一切》: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北岛的《一切》可以说是一种状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或者说知道自我催眠,所以面对生活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绪,那么看看这首:《今晚我想坐到天明》作者:史铁生夜里有一肚子话要说清晨却忘个干净白昼疯狂扫荡喷洒农药似的喷洒光明 。
于是犹豫变得剽悍心肠变得坚硬祈祷指向宝座语言显露凶光……今晚我想坐到天明坐到月影消失坐到星光熄灭从万籁俱寂一直坐到人声泛起 。
看看白昼到底是怎样开始发疯……………………………………………………………………………………………………………………最后 , 希望你能够早日摆脱这种状态和情绪,毕竟生活远比往事开阔:古体诗、现代诗、外国诗基本都有了 ,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追问!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关于友谊的诗句
- 形容传承的诗词有哪些?
- 如何进行小学古诗文教学在线播放
- 描写冬天冰天雪地的词句
- 2022高考理综学霸答题技巧解题思路,怎么答题得高分
- 2022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口诀,答题套路妙招
- 2022理综高考答题技巧解题思路,有哪些答题方法
- 湖南二本学校2022年最新排名
- 2022南京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最好的专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