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 , 并且词性一致 。
(一)字面相对 。所谓字面相对 , 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在这一联中,“江间”对“塞上” , “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连”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 。又如:
新松恨不高千丈,
恶竹应须斩万竿 。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在这一联中,“新松”对“恶竹” , “恨不”对“应须”,“高千丈”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
(二)词性一致 。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 。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 , 动词和动词相对 , 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
欲寻芳草去,
还与故人违 。
(孟浩然《留别王维》)
“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 , 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字 。比如“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说的扇对 ,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 , 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
诗句哪些要对仗律诗,一般是八句 ,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
还有一种 “排律“,除了首尾两句 , 中间句子两两对仗,不受篇幅限制 ,可以写的很长很长 。
对仗,也就是对偶 。
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
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
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 , 排列整齐 。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
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
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 , 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
关于对偶的古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远看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穿花峡蝶深深见 , 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诗词最讲究对仗.
诗词中的对仗问题二、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并且词性一致 。
一字面相对 。
所谓字面相对 , 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在这一联中 ,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 , 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 。
又如:新松恨不高千丈,恶竹应须斩万竿 。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在这一联中 。
“新松”对“恶竹” , “恨不”对“应须”,“高千丈”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 , 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
二词性一致 。
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 。
一般来说 , 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人违 。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字 。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 , 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说的扇面对 。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 。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
三、何谓工对?何谓宽对?工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而且还包含颜色对 。
“两个”对“一行” , 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小类都是一致的,是标准的工对 。
工对以追求对仗的工整为目的 。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一种追求 。
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 , 形容词对形容词 , 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
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1)天文(日月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5)器物(刀剑杯盘等);(6)衣饰(衣冠巾带等);(7)饮食(茶酒餐饭等);(8)文具(笔墨纸砚等);(9)文学(诗赋书画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11)乌兽虫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兄弟等) 。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 。
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骈体少得多 。
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或基本上同义) , 是诗家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 。
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
宽对的一个意思,就是词类上面放得很宽 。
其要求是,只要用以对仗的词语词性相同,也就可以了 。
换句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
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 。
但仔细体会,还是“对” 。
又如杜甫《题张氏隐居》颔联:涧道余寒历冰雪 , 石门斜日到林丘 。
这一联 , 乍一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显 。
主要是因为“石门”对“涧道”,“斜日”对“余寒”,甚至“林丘”对“冰雪”,都给人对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觉 。
其实,这正是对仗的无穷妙用 。
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 。
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 。
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 。
当然,初学律诗的人,还是以求工对为主 。
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一种对仗艺术 。
在对仗艺术处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对为主,宋人则多利用宽对来破匠气 。
总而言之,对仗的工对与宽对是相对而言的,与艺术高低也不是一回事 。
对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健中见变化这一原则 。
“不容易”的对仗的句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 , 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对仗 , 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 , 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 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诗词赏析 对联的对仗 养生诗词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 , 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
―――《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 , 不在天 。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 。
―――《仙经》 养性之道 , 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 , 亡之于微 , 积微成损,积疾成衰 。
―――《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
―――《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
―――《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 , 少无过虚 。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 , 而不知养性之术 , 亦难以长生也 。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 , 养生家谓之三宝 。
―――《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 , 陆地仙 。
―――《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 , 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 。
―――《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 , 死亡随至 。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 , 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 。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 , 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
―――《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
―――《广嗣纪要》明万全
对偶和对仗一样吗?满意答案热心问友2009-06-09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 , 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 , 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 , 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 , 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对仗 , 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 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诗词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 , 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月牙儿的感言:
对偶与对仗有什么区别???对偶 , 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 。
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 , 称为对仗 。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 , 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 , 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 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 , 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
如同是名词 , 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 , 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 , 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 , 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 , 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 , 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
对偶的一般规则 , 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 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 , “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 , 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 , 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 , 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易·乾文言》)  ,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 , 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
这个规则是:
古诗词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 , 互为补充 。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荀子.解蔽二十一》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