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全部注释】
1、李煜 , 史称南唐后主 , 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 , 赐酒将他毒死 。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 。此泛指宫殿建筑 。砌,台阶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
【翻译】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
请采纳~
李煜 虞美人 诗词题目1.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
2. 寄寓着作者不堪回首往事的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
3 这两句以水喻愁 , 贴切生动 。
它化虚为实 , 化无形为有形 , 把抽象的愁绪写得具体形象 , 不仅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 , 而且写出了愁之绵绵不绝 。
另外,长江为南唐之景物,以江水喻愁,正好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 。
南唐·李煜《虞美人》 全诗诗意???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 , 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 。
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 , 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 。
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 。
既思起故国 , 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 , 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 , 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 。
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 , 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 。
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 , 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 , 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
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 。
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 , 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
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 , 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
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 , 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
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 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对于李煜此人 , 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 , 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
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
李煜的词 , 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 , 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 。
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 。
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 。
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 , 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 。
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 。
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
?作者能诗能画 , 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 。
本是一国之君 , 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 。
七夕之夜 , 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 。
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 。
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 , 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东风恶,欢情薄 。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 。
七夕之夜 , 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 。
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 。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 。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苏轼有“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 。
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 。
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 。
“举首见日,不见长安”和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雕,有花纹 。
试想一下 , 汉白玉制成的台阶栏杆,辉映着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么冰冷的图画?。∽髡呋叵牍使墓睿?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凭记忆来诠释,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 , 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只是独属于李煜的满目伤怀 , 下阕主要写对故国的追思和亡国的苦愁 。
“只是朱颜改 。
”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宫女 。
古诗词中有...
虞美人 李煜诗词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 。
罗衾不耐五更寒 。
梦里不知身是客 , 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 。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乌夜啼一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 理还乱 ,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二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乌夜啼两首都不错 。
后面一首建议你去看看李清照的“风住尘香花已?。?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李煜的虞美人全诗及意思?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 , 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 。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
...
《虞美人》诗歌鉴赏《虞美人》赏析及思索 虞美人宋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 , 号钟隐,徐州人 。
曾存词集,已失传 。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 , 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
虽然存量不丰 , 但是李煜已可以凭这些不朽词作流传于文坛了 。
李煜的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 , 初期他的词作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词风格的始祖,但是当他沦为亡国之君被软禁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此变并非形式之变而是内涵之变 。
这首《虞美人》便是作于他被囚之时,也是这种变化最显著之作 。
整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 , 末一句为尾 。
且看前三句 , “春花秋月” , 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 , 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 。
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 。
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 。
前三句中 , 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 。
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 , 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
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 , 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 。
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 , 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 , 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 。
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 , 流不尽 ,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
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
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 , 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 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 , 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对于李煜此人 , 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 , 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 , 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 , 话到沧桑语始工” 。
由李煜 , 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
李煜的词 , 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 , 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 , 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 , 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 。
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 。
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 。
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 , 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 。
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 , 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 。
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
?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 。
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 。
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 。
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
?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 。
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东风恶,欢情薄 。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 。
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 。
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 。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 。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 。
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
李煜 虞美人 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是什么意思红润的脸色 一字一珠的血泪之歌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原文〕 春花秋月⑵何时了⑶,往事⑷知多少!小楼⑸昨夜又东风⑹ , 故国⑺不堪⑻回首⑼月明中 。
雕栏玉砌⑽应犹在⑾ , 只是朱颜改⑿ 。
问君⒀能有多少愁?恰似⒁一江春水⒂向东流 。
〔说明〕 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 , 号钟隐 , 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 。
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灭,李煜成了俘虏,被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 , 最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
由于从南唐君主降为宋朝囚徒的巨大变化 , 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词主要叙写原先宫廷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后期词几乎都是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倾泄变为囚徒后的深哀巨痛 。
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 。
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 。
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
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 。
李煜的词,与他父亲李王景(南唐后主)的词收在一起,称为《南唐二主词》 。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
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 。
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
⑵春花秋月:春花开秋月圆的省语,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
⑶了:完结 。
⑷往事:这里指过去寻欢作乐的宫廷生活 。
⑸小楼:自己被俘降宋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居之楼 。
⑹东风:刮起了东风,意为春天来了 。
⑺故国:旧国,指已被宋朝灭了的南唐 。
⑻堪:禁得起,受得住 。
⑼回首:回头想,回忆 。
⑽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白玉一样的台阶,这里借代帝王的豪华宫殿 。
⑾应犹在:该还存在 。
⑿朱颜改:红润的脸色改变了(变得苍白、憔悴) 。
⒀问君:君,你 。
这是假设的问话,作者把自己作为第二人称来发问 。
⒁恰似:正象 。
⒂春水:春天的江水 。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 , 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 , 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 , 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 , 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月明中 。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
诗人身居囚屋 , 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 , 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 , 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 , 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 , 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 , 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
虞美人“李煜”在这首词中想表达什么感情?【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
全词以问起 , 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 , 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 , 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 , 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同它相比 , 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 , 流不?。?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 , 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 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 , 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 , 化为虚幻了 。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 , 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 , 大抵只能如此吧 。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 , 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 , 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
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 , 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 。
“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 。
如此对比和回环 , 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
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 , 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 。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 。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 , 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 , 无尽东流 。
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辔段耷?。
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 , 有句而无篇 。
南宋名家之词 , 有篇而无句 。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
李煜的《虞美人》全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雕栏 通:阑)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 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 ,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 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
扩展资料: 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 , 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
诗人身居囚屋 , 听着春风 , 望着明月,触景生情 , 愁绪万千 , 夜不能寐 。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 , 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
...
【巜虞美人》李煜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谁有关于同学情的诗词呀
- 2022中国十大顶尖交通大学排名
- 2022重庆十大最好的高职专科院校排行榜
- 2022广东十大名牌大学排名最新
- 2022福建十大最好的高职专科院校排名
- 2022年广东一本大学排名
- 黑色星期五历史事件 黑色星期五是什么时候
- 中小学继续教育,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 上海大学控制工程考研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