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雪的诗意

除夜雪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
春雪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古诗夜雪的诗意雪无声无嗅 , 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 , 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
因此 , 作者没有从雪的形象这一角度来正面描写夜雪 。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夜雪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 。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
鉴赏:“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 天气寒冷 , 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 , 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
一般来讲 , 雪初落时 , 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 , 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
“讶”字,也是在写雪 。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 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 , 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 , 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
用的是倒装方式 , 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
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 , 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 。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 , 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
...
夜雪白居易1.雪本是无声无息,无嗅无味的 , 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别 。
而白居易的这首《夜雪》,从选题来看,本身就很新颖,描写夜间的雪,使人的视觉也完全失去作用 。
所以他用的是一种侧面烘托手法表现的夜间大雪 。
2.首先,诗人通过一个“冷”字 , 不仅点出雪,而且暗示雪大 。
因为只有雪大才能令空气也变得寒冷 。
这里不仅空气寒冷,而是已感衾冷,可见雪落时间已久 。
其次,“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 。
夜深却见窗明,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 。
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 。
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 。
...
夜雪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夜雪夜雪【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
本诗主要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来写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这是从触觉来描写;看到窗户透亮,这是从视觉来描写;听到竹枝被雪压折的声音,这是从听觉来描写...
夜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夜雪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 。
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 , 写下了这首《夜雪》 。
...
橘子洲头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作者】 【朝代】现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啃窗俾略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古诗夜雪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