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 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 , 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 ,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 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 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小学语文古诗怎样导入几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一、多媒体导入多媒体设备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 ,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锦上添花的功效 。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多种多样 ,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或视频等方式,为课堂创设情境 。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的同时,要辅以适当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语文课的目的毕竟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教学偏离应有的方向 。
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引导语,解说多媒体内容 , 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多媒体导入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说或发表感想 。
二、故事导入很多古诗背后都有历史典故 , 也就是优美动人的小故事 。
故事中的情感贴近生活,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小学学生容易被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因此用白话故事导入古诗教学是可取的方法 。
运用故事进行导入,要注意用时不宜过长,内容要紧贴课文内容,并最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
故事导入还可留下悬念或提出问题,也可以用让学生讲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唐代有两位著名的大诗人 , 一位叫李白 , 另一位叫孟浩然,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 。
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乘船去扬州,李白到江边送行 , 依依惜别之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去的小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他羡慕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 , 难过友人离开不知何时再相见,痛苦不能再和孟浩然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
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连岸边杨柳 , 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 。
李白的激情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下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三、复习导入复习导入也称“温故知新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 。
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 。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贯穿了各个学段,且要求学生重视积累,也有很多诗篇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古诗,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 能够使学生拓展思路,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
例如,教学《乡村四月》这首描写春日风光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如《咏柳》《早春》《春晓》,并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生活 , 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
四、朗读导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因此 ,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
而古诗这种音乐性强的教学内容,朗读的作用就更为凸显了 。
在课堂导入环节 , 教师可以范读新课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
教师要注意辅以适当的教学语言,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等,或加入配乐,为朗读创造情境 。
例如,教学刘禹锡《望洞庭》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首古诗,景色描写生动优美,富有想象力 ,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的朗诵,体会一下诗歌所描绘的幽静与美的意境 。
”这里可以配乐 。
语文课的导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俗话说得好 , 万事开头难 。
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 。
课导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 , 课导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如果课导得不好,学生就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 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情境 。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上好一堂课,有时也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 有时在导入时创设好情境,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起着重要作用 。
如在教学《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自从跨进学校大门,老师就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 , 教我们唱歌跳舞,把我们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 。
” “9月10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的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
让我们一起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 , 您好!’” “《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就把我们要对老师说的话说出来了 。
” “今天 ,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认识一下作者眼中的老师,体会一下作者对老师的感情 。
”学生们听到这样的导入,不用老师多讲 , 他们就已经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就会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颂读这首诗 。
二、情境导入 , 揭示课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
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几幅,把放大的课本插图也一起出示,鼓励学生欣赏讨论 。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徐悲鸿的奔马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徐悲鸿绘画技艺为什么会如此精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 它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 。
”然后教师半数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齐读课题 。
这样导入揭题就让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徐悲鸿这位画家充满了敬佩之情 。
三、谈话导入 , 扣题引发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
对学生获得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谈话导入:“我国有许多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霄节等 。
中秋节时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早在唐朝初年就成了固定的节日 。
中秋节月亮圆圆的,象征团圆,这一天人们家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叫团圆节 。
中秋节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历史上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 。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协作经过 。
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苏轼这首词的下阙最后一句 。
”根据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扣题引发” , “看到这个题目 , 大家会产生哪些想法?”“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要“但愿人长久”呢?为解决这些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 , 自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进入文章内容 。
四、回忆影片 , 揭示课题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能不能说说这部影片的概况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教师继续导入“《鸦片战争》讲的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战争的起因是: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对中国大量输出鸦片 , 1838年达4万余箱 。
鸦片泛滥,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飞涨 。
财政困难 。
1838年清朝政府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75万公斤,同时多次打退英军挑衅 。
在这种情况下 , 1840年6月在英军在美法的支持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电影《鸦片战争》就是讲的这段故事 。
”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中国人民禁止鸦片的历史事实,课文中处处体现了禁止鸦片,销毁鸦片的坚强决心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虎门销烟》这篇文章 , 体会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和爱国情怀 。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
”教师如此导入,学生的爱国情绪就感染了 。
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
五、揭题导入,引发疑问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科研这样导入“在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莽莽丛林中发现了一处地方,这处地方景色非常奇妙 , 很快,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
1982年,这里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这里又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 , 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 , 这里又被纳入世界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景区 。
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它就是九寨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在导入之后,教师可引发学生疑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条沟?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 。
六、谈话导入,启...
古诗词课文讲解一般怎么导入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该诗词的作者,或讲诗词中的名句,从大众话题切入小众,逐渐达到引入课程的目的 。
当你即将讲解一篇古诗词课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该诗词的作者介绍给大家 , 知人论世,知道了诗人的生平之后 , 接着要说的自然是题目 。
题目作为读者学习整篇诗词的一个切入点,是诗眼的一个体现,正确的去对待诗词给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才能更好的去体会诗词的内涵 。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 。
因此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古诗词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古诗词的地位愈来愈凸显 。
...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常见的导入法 网页链接语文学习十大习惯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
五、记日记的习惯 。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
【古诗词赏析公开课导入词】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 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 。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 , 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
2 背诵经典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 , 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 , 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
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 , 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 , 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
3 勤写日记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 思考能力 , 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 , 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 , 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 , 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 , 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 , 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 , 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
4 开阔眼界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 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
5 写好作文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我们提供建议如下:一、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
我口表我心 , 我手写我口,就能打消孩子对写作文的距离感和畏惧感 。
说的时候就是“话”,把它写在纸上就是“文”,怎么想,就怎么说 , 怎么说,就怎么写;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说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法,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
二、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不要给与过多的约束和限制 , 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 。
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 , 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
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话 , 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 , 多采用描述性语言 。
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
三、模仿中创新 。
人类能借助模仿而飞快地学习 。
特别是孩子,他们非常善于在模仿中学习,如果不许模仿 , 他们一定举步维艰 。
刚开始的所谓临摹,可以以记人家的结构为主,犹如偷学了几招花拳绣腿,当然,临摹“结构”学的是招式 , 偷的是...
求初二上册观潮的第二课时的导入语, 急需?。。?谢?。。。。。。?..第二课时的导入语一般是总结上一节课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
由于不知道你第一课时的内容,所以发个教案和说课稿,你自己找找灵感哈 。
一、导入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
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
二、引入课文 , 熟悉课文内容(一)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1、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 , 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
2、 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
(二)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
1、 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
2、 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方:刚刚 , 开始 。
既而:一会儿 。
出:来到 。
倏尔:一会儿 。
皆:都 。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
夸能:夸耀才能 。
3、 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一)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 , 其他学生思考: 1、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2、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 , 读一读 。
3、 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
(二)默读课文其他段落 , 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1、 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1) 水军在潮里演习;2) 吴中健儿溯迎弄潮;3) 江边喧闹的看客 。
2、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一)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 。
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
1、水潮:远 近色 声 形小 大 2、人潮: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二)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 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
在反复诵读中 , 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
《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
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 , 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 , 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 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
本课的教学重点: 1、 准确地翻译全文 , 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
2、 研读课文 , 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
二、 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
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 。
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
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 。
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
具体的教法有: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 , 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
2、平等交流法 。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
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
3、 自主探究法 。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
4、交流合作法 。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 , 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
5、比较拓展法 。
推荐潘阆的《酒泉子》 , 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 , 提高阅读能力 。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 , 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
三、 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
1、作家作品简介 。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教师作简要讲解 。
(二)、背景简介(三)、确定目标 。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
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语文28课华南虎的导入语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8《华南虎》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掌握问中的生字词 。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
(二)能力培养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
2、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三)情感体验1、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 。
2、培养自己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 , 保持高尚的人格 。
二、重点、难点、疑点重点: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
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
疑点:诗歌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悬挂华南虎的挂图或播放有关老虎的断片导入 。
老虎自古就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 。
虎,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
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
二、课前热身1、作家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
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派”的重要成员 。
“文革”期间,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
作品有:《华南虎》、《半棵树》《掉念一棵枫树》等 。
2、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速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
①栅栏( ) 抽搐( )不羁( )沟壑( )咆哮( ) 箜篌 ( )( )②解释:斑斓:灿烂多彩 。
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 。
石破天惊;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
三、综合探究1、互动部分(1)阅读课文 , 思考: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明确:这只美丽而强健的华南虎,被囚禁于人类的牢笼之中,远离广袤的山林 。
(2)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文中那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明确:在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然后归纳 。
华南虎高傲不羁,虽生陷囹囵,但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 。
文中表现华南虎个性的诗句有:“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
“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3)“你梦见可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到“屈辱”?明确:感到“屈辱”有2层含义:一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一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
(4)对华南虎,“观众”和“我”各持什么态度?你对“我”和群众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明确:诗中的“观众”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
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 。
是冷漠、愚昧、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
学生的评价只要扣紧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
(5)作为对华南虎“专政”的工具,“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 , 有何象征意义?明确: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 。
它限制自由,代表邪恶 。
(6)为什么“我”认为“观众”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明确:他们不知道自己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卑微,即便的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 。
在他们看来 , 老虎“悲愤”的抗争,显的那么可笑、愚蠢 。
有吃有喝 , 不比风餐露宿要强的多?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 。
精神的独立 , 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
(7)文章结尾的段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明确:是“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做一场灵魂的拷问 。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 。
四、拓展:谈谈你从 文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明确:只要学生答的合理即可 。
五、小结诗中囚禁在牢笼中是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 。
它看似被拘押在铁笼中无可奈何,但它身上有些美好的东西却是那“两道铁栅栏”所无法禁锢的,那种豪放的精神给了我们思想上、感情上的震撼 。
六、作业:背诵七、板书设计华南虎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关干课堂的诗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
课堂教学的语言应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效果,要精炼、生动、形象、活泼 。
“别有忧愁暗恨生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刹那 , 教师就开始用自己的服饰、动作、神态、修养等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影响力的辐射 。
所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大方、得体、儒雅、潇洒,既要给学生无声的影响和熏陶,又要给学生无穷的活力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好的导语,三两声,几句话 , 扣人心弦,情感铺垫,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是说一堂课的节奏一定要有起伏、有跌宕,这样才能有滋有味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应当用来形容我们一堂课的结束语 。
好的结束语,应当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审美效果 。
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节课引向下一课,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课外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对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在精神状态上、气势上要有“举重若轻”的风度,敢于追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超越自我 。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
借此诗形容教师的板书艺术 。
郑板桥认为竹子有三种:手中之竹,这是物;眼中之竹,这是形;胸中之竹,才是神 。
我们的板书设计,就是要求削尽冗繁留住“清瘦”,求得“精神”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我们可以借此诗来形容课堂教学的情感要求 。
举手投足之间,顾盼神思之际 , 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某种感情 。
红楼梦诗词鉴赏开场白【答案】示例一:“满纸荒唐言 , 谁解其中味” , 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
让我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示例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 , 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 。
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
【解析】开场白就是话题的导入语 。
导入语要求紧扣主题(此次为“红楼梦诗词赏析”),表达得体(符合主持人的身份,符合学习小组的特点),作为文学类研究型学习小组 , 自然要讲究文采,才能与其氛围吻合 。
【考点】考查语言的得体和生动 。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网页链接 语文学习 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
五、记日记的习惯 。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
语文学习 五种方法 1 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 , 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 , 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 。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 , 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 , 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 , 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
2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 , 25首白话诗歌 , 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 , 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
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 , 与高尚交流 , 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
3 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 , 慢慢提高增长 。
内容也不拘格 , 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 , 国外的,上至天文 , 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 , 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 , 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 , 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 , 就前功尽弃了 。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
4 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 , 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 , 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 , 美与丑 。
5 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 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我们提供建议如下: 一、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
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就能打消孩子对写作文的距离感和畏惧感 。
说的时候就是“话”,把它写在纸上就是“文”,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 , 就怎么写;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说法 ,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法,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 , 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
二、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给与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 。
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
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话,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语言 。
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
三、模仿中创新 。
人类能借助模仿而飞快地学习 。
特别是孩子 , 他们非常善于在模仿中学习,如果不许模仿,他们一定举步维艰 。
刚开始的所谓临摹,可以以记人家的结构为主,犹如偷学了几招花拳绣腿,当然,临摹“...
如何趣味导入英语句子成分和句型这堂课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4、要重视教学 , 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 , 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 , 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小学语文古诗文如何断句
- 《春望词四首》 赏析
- 小学1-6年级描写秋天的古诗共有多少首?
- 2022年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排名前20
- 2022高考必备的书籍有什么好推荐的
- 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怎么解题
- 2022高考前语文该如何冲刺,怎么复习好
- 语文高考答题技巧,语文重点有什么
-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有什么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