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简史 ambulance



2月14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情人节,不同以往,由于疫情的爆发,今年的情人节缺少了些许浪漫和朦胧,更多的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的决心与毅力 。而在形势严峻的当下,除了口罩成为紧缺产品之外,每日新增成千上万的确诊人数也让运输病人的救护车成了“珍宝” 。
为此,从大年初一开始,诸如上汽大通、北汽福田、江铃汽车、华晨集团、奇瑞瑞弗等多达十余家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先后提前复工,加班加点赶制医用救护车,为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多一层屏障的保护,为不幸受到感染的病患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做出一份贡献 。


2月5日新闻称,经过仅仅11天的艰苦奋斗,安徽芜湖就完成交付了20台救护车 。在人们感叹当今产品流水线强大,生产时间之短时,实际上,救护车发展至今却用了多达半个世纪之多,这期间,代表的不止是医疗技术的发展,更是人类心中大爱的不断进步 。
533年的“蹒跚”
在十五世纪之前的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当时的医疗条件还是医护意识都极为有限,每一次战役过后,留给大部分受伤以及奄奄一息的人只有绝望,其中有不少是因为没能及时救治而导致感染、失血过多而去世 。


这样的问题终于在1487年的格拉纳达战役终于被西班牙军队所重视,这也是“救护车”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当时的救护车仅是一台人力手推车,但即使是这样,伤员被送到战地救治点的速度也被大大提升了 。




就这样,手推车“救护车”一直沿用至1830年左右,但是随着热兵器的逐渐应用,武器进步的速度再次大于医疗运输的进步速度,熟悉的“绝望感”又再次来袭 。这一次,新型救护车诞生在了法国,当时的拿破仑下令在马车救护车上装载各种救护药物和救护用品,马拉救护车就这样成形 。随后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AMBULANCE”救护车一词也正式出现,它来源于拉丁文“Ambulare”,译为流动医院 。
事实上,1886年卡尔·本茨成功发明汽车之后的不长时间里,法国就再次走在世界救护车行业的前列,改装出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救护车,只不过由于汽车在当时普及度还比较有限,直至20世纪,马拉救护车仍然是救护车中的主力担当 。


时间推移至一战,伤员的数量直线上升,而需求可以推动行业发展,于是乎,蒸汽机、电动、汽油机相继投入救护车的实用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受地形的限制,甚至还出现了自行车、摩托车、医护列车等用来临时担当“救护车”的角色 。这样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二战期间,鉴于种类、马力越来越大,救护车上的设备也开始逐渐齐全 。
不光是军用上,同一时间,民用救护车也在飞速发展,1899年,美国芝加哥商人捐赠的第一辆电动救护车在迈克尔·里斯医院正式投入使用;1905年,加拿大上尉约翰将第一辆汽油救护车命名为Palliser,4年后,美国第一辆汽油动力救护车也诞生,它来自曾是坦克制造商的詹姆斯坎宁安父子公司,配备了4缸引擎,32Ps 。


1930年左右,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量产救护车,为之后二战爆发中的伤员,及时就医做出了不少贡献,并且在那时,部分救护车就已经装配了听诊器、牵引夹板、氧气袋、无线电等较为先进的设备 。


但这样的标准受战争以及战争后复苏期的影响,救护车行业一直停滞不前,一直到1970年左右,现代救护车才逐渐发展了起来,从一个单纯的运输工具变成一辆可以移动的高科技医疗单位,搭载了GPS、呼吸机、供氧系统、心电图机、除颤仪、换气杀菌系统等十分丰富、全面的“流动医院” 。
可以看到,经历五百余载,救护车一路走来,步履蹒跚,但好在依旧前进,依旧坚定 。
国内救护车简史
其实早在晚清时期,海外的救护车行驶便已经流传至国内,从一张图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辆救护车就停在当时颐和园的东宫外 。但直至建国之前,国内救护车行业的发展都极其混乱甚至停滞不前,因此不再赘述 。


值得一说的国内救护车发展史,是新中国建国之后 。60年代初,国内医用救护车行业开始受到关注,但无奈当时的中国国力匮乏,能够生产此类车型的只有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上海救护车厂等少数几家企业,加起来全年的产量也不过只有二、三百辆而已,普遍采用南汽NJ130底盘改装,车内设施也相对比较有限,只有药箱和一副担架,承担的更多是一种运输而非救治的任务 。


这样的状态维持了10年,来到1970年左右,国内救护车的年产量已经攀升至1000台左右 。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内成立了一批专业的医疗汽车改装厂,专门开发救护者及周边产品,其中,卫生部投资的西北医疗设备厂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采用计划归口和行业归口两类定点生产制企业 。计划归口的五家单位是:天津医用车辆改装厂,汽车企业目录第(二)06号,HY/TJ系列,海燕牌,1988年划归天津汽车工业公司;西北医疗设备厂,第(二十六)06,XB系列,西北牌;成都医疗设备厂,后合并入一汽集团,未获得目录资质;以及基本销声匿迹的黑龙江医疗设备厂和武汉医疗器械厂 。


行业归口单位同样也有五家,它们分别是:上海第二汽车底盘厂,SJ系列,飞羚牌,后并入上海汇众汽车厂,现为上汽大通;长春汽车改装厂,第(七)09号,CCQ系列,环菱牌;济南汽车改装厂,第(十五)17号,JG系列,国道牌;石家庄新生客车厂,第(三)05号,HB系列,长鹿牌;以及航天部万山特种车辆厂,整车第78号,WS系列,万山牌 。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计划归口的企业由于丧失了同级竞争的压力,大多数最终走向衰落,而行业归口同行之间的竞争成为驱动它们发展的最大动力,不但开发救护车,还推出许多周边及衍生产品,存活至今 。
1992年,对于国内救护车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在那一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倡成立了全国体用汽车企业联合体,并宣布16家医用汽车定点企业为主体,这一数字随着时间的前进,还在不断增长,自此国内救护车行业走上了正轨 。但也正是由于生产厂家众多,行业垄断、标准不一、车型繁复、竞争力不佳等问题却一直延续至今 。
现行救护车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指挥救护车、运送救护车、急救救护车、卫生防疫救护车和血液运送救护车 。按照不同救治人群可分为:转运型救护车、监护型救护车、负压监护型救护车和特殊用途型救护车 。


而此次疫情生产的就是负压救护车,就属于负压监护型救护车,由于它的舱内压力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力,因此外界空气可进入车内,但车内的空气并不会流通至车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毒的传播能力 。


【救护车简史 ambulance】头条说:533年,这期间的救护车经历过人推车、马拉车、狗拉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列车数余种,相信在我们不知道的历史角落里,还有更多未曾记录过的救护车形式 。但无论是哪种救护车,都是人类大爱的一种体现,是同胞之间相互关怀的感情涌动,恰是这种情感在无形之中将我们相连,受难之人的困苦其他人也一样感同身受 。所以,救护车早已不是单纯的一辆车,更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信念的传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