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从曹魏始至西晋渐趋完备确立,随后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那么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制度,为何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吧 。
网络配图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为获取各世家门阀大族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为夯实自己的权力,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一套颇具争议的官员选拔机制:九品中正制 。此种制度刚开始还能很好执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成为门阀世族把持官吏选拔之权,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曹丕的这种“唯血统论”的做法实际上和其父曹操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官员选拔机制已经彻底分道扬镳 。
九品官人法创立是在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的基础上改进,按照儒家规范评议官员和备用人才的选拔制度 。其中,对人物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资品虽有九级,而被中正评为下等人才,获下品七、八、九品级者,是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的 。而因一品被视为圣人之品,是不轻易授人,成为虚品 。实际上能够起家入仕的资品,只有上品与中品的六个品级 。
九品中正制
那么为何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呢?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由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到东晋时,门阀巨族把持权柄,逐渐尾大不掉,最后甚至连至高无上的皇权都被士族压制,当时的好几位皇帝都是由几大家族联合拥立的,士族豪强的权势之大不难想见 。
隋炀帝
最终自隋(隋炀帝)之后,设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废止 。但门阀世族的势力仍然延续到唐初,山东世家大族的文化风习仍然为后世所仰,比如太平公主嫁入的崔家,就是山东大族之一 。在当时看来,谈不上“下嫁”,倒像是皇家高攀了(因为隋唐两代都有鲜卑血统,是崔卢李郑王等所不愿论及婚嫁的) 。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注:《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这是出现最早句子“势族”,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八》: “如刘毅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也” 。“士族”正史中是没有的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渐冻症5大早期症状 渐冻症是什么
- 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 四六级考试答题时间分配及考前技巧 四级考试时间分配
- 一公里等于多少千米
- 刚怀孕海参可以吃吗
- 怀孕十一周出血胎停吗
- 胎盘剥离有哪些征象
- 有肾异位就引产的吗
- 怀孕五周孕酮33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