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之前学习语文的时候 , 对于唐宋八大家很是熟悉 。包含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唐宋八大家 , 发起了古文运动 , 改革了散文的文风 , 在当时可谓声名鹊起 。

唐宋八大家
在这里 , 苏洵、苏轼、苏辙并称的“三苏” , 是父子关系 。父亲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有文章闻名于世 , 且同时入选八大家之列 , 可谓文学史奇观了 。
1、苏洵的《六国论》 苏洵 , 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 大器晚成的典型 。青年游荡于世界当中 , 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 , 四十多岁时才名扬天下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文人 , 写出了振聋发聩的《六国论》:

六国破灭 ,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 破灭之道也 。

苏洵
在文章的一开始 , 苏洵就直接点出了主要论点 , 那就是“六国破灭 ,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 。在苏洵看来 , 秦国之所以灭六国 , 完成一统天下 , 是因为其余六国仅仅为了自保而拿土地贿赂秦国 , 这样使得秦国占据主动权 , 可以从容的各个击破 。
苏洵·六国论
当然 , 苏洵之所以抛出这样的论点 , 是因为当时的宋朝面临的和战国时六国所面临的是同样的遭遇 , 苏洵以史为鉴 , 希望今日的宋朝不要犯错 。作者直接指出:
呜呼!以赂秦之地 , 封天下之谋臣 , 以事秦之心 , 礼天下之奇才 , 并力西向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日削月割 ,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到了最后 , 苏洵给宋朝朝廷敲了警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其势弱于秦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是又在六国下矣 。
暗喻宋朝统治者 , 在“六国下矣” 。
结合当时宋朝所面临的边疆危机 , 这篇散文瞬间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
2、苏轼的《赤壁赋》 三苏当中 , 成就和名气最大的 , 都是苏轼 。

苏轼
苏轼是个全才 , 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 还差点拿了状元 。在他的散文当中 , 最有名气的可谓是他的《赤壁赋》了 。
这篇赋体散文 , 很有骈文的色彩 , 诸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寄蜉蝣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可谓字字珠玑 , 词意畅达 , 读来让人精神一振 。尤其是后面几句 , 不光是语言描述很有特色 , 还富有哲理性 , 当属绝世好文 。

苏轼·赤壁赋
然后 , 作者根据赤壁的历史 , 谈起人生无常:
月明星稀 , 乌鹊南飞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 东望武昌 , 山川相缪 , 郁乎苍苍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 下江陵 , 顺流而东也 ,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固一世之雄也 , 而今安在哉?
曹操一代枭雄 , 曾经在这里雄心万丈;周瑜一代俊杰 , 曾经在这里成就一世英名 , 如今 , 这些都在哪里呢?世事无常 , 人生无常 , 只能感叹“寄蜉蝣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 托遗响于悲风 。”

苏轼
写到最后 , 作者抒发了情感 , 却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且夫天地之间 , 物各有主 ,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 取之无禁 , 用之不竭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这段话的意思是:尘世之间 , 无论什么物体 , 都各有所属 。命中不该是你的 , 一丝一缕你也无法享有 。然而 , 江上的清风 , 山间的明月 , 送到耳边的是声音 , 映入眼帘的是景色 , 这样的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是造物主所赐予我们的特别恩惠 , 且无穷无尽 , 可以使得我们共同享受 。
苏轼·赤壁赋
在赤壁 , 曾留下诗人不少的诗篇 ,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得是赤壁 , 但是与这篇赋相比 , 有着不小的差异 。那篇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 代表了诗人的志向;而这篇赋却更多的描写诗人的超然物外的淡然旷达 。尤其是最后附有哲学思辩的论述 , 使得散文更富有理性色彩 。
3、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苏当中 , 苏辙的名气可以说最小 , 但是做的官却最大 。他曾经官至宰相 , 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
苏辙
苏辙的散文有很多 , 但是流传最广的却是这篇他19岁写的期望对方引荐的书信 , 名为《上枢密韩太尉书》 , 其中的第二段 , 尤为精彩: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 ,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 , 虽无所不读 , 然皆古人之陈迹 ,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 , 故决然舍去 , 求天下奇闻壮观 , 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 ,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 北顾黄河之奔流 ,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 ,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 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 , 听其议论之宏辩 , 观其容貌之秀伟 ,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 入则周公、召公 , 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当时的苏辙已经中了进士 , 但是还很年轻 , 资历很浅 , 还需要前辈的提携 。苏辙期望得到太尉韩琦的垂青 , 所以才会写这一文章 。这样的文章由于目的性比较强 , 很容易限制人才思的发挥 。但是韩琦位高权重 , 苏辙又不甘平凡 , 且不愿趋炎附势 , 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注定不会流于世俗 。所以苏辙找到了一个求见的突破口 , 那就是写文章的体会 , 从而引申到养气与作文、阅历、乃至于与韩太尉接见之间的关系 , 最终写出自己渴望求见的目的 。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写到自己的经历 , 也写出了自己渴望更进一步的发展 , “其居家所与游者 ,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 , 虽无所不读 , 然皆古人之陈迹 ,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 所以苏辙决定“恐遂汩没 , 故决然舍去 , 求天下奇闻壮观 , 以知天地之广大” 。而后来到京师 ,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 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 , 听其议论之宏辩 , 观其容貌之秀伟 ,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 开了眼界 , 知晓了这里是天下之中 , 天下所有好文章都集聚于此 , 最后夸韩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 入则周公、召公 , 出则方叔、召虎” , 委婉提出“而辙也未之见焉” 。
至此 , 苏辙的愿望可以说表达的很清楚了 。
【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魏晋时代 , 有三曹 , 建安文学在当时独领风骚;唐宋时期 , 则是三苏在唐宋八大家当中独占鳌头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