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读书》出自《晋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编者共二十一人 。其中监修三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为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为敬播;其他十六人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
囊(nánɡ)萤(yínɡ)夜(yè)读(dú)—— 朝代:唐(tánɡ)代(dài) 作者:佚(yì)名(mínɡ)
胤(yìn)恭(ɡōnɡ)勤(qín)不(bù)倦(juàn),博(bó)学(xué)多(duō)通(tōnɡ) 。
家(jiā)贫(pín)不(bù)常(chánɡ)得(dé)油(yóu),
夏(xià)月(yuè)则(zé)练(liàn)囊(nánɡ)盛(shènɡ)数(shù)十(shí)萤(yínɡ)火(huǒ)以(yǐ)照(zhào)书(shū),
以(yǐ)夜(yè)继(jì)日(rì)焉(yān) 。
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
注释: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 。
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
恭:谨慎的意思 。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
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
《囊萤读书》启示:
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
拓展资料: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朝初年名相 。名乔,字玄龄,以字行 。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唐高宗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 。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 。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 。唐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褚遂良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 。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武后即位后,遭贬斥而死 。
许敬宗(592年~672年),字延族 。杭州新城人 。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其父许善心,为隋礼部侍郎 。敬宗性轻傲,善属文,少有文名 。隋时官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 。江都之变,许善心为宇文化及所杀 。依瓦岗军李密为记室 。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初为秦王府学士,贞观中,任著作郎,兼修国史 。不久贬洪州司马,累迁至检校中书侍郎 。复修史,迁太子右庶子 。高宗即位,擢礼部尚书,与李义府等阿附武皇后,助她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上官仪 。历侍中、中书令,显庆四年(659年),洛阳人李奉节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使李巢朋比为奸,唐高宗派许敬宗审理此案 。龙朔二年(662年)任右相,加光禄大夫 。三年(663年),拜太子少师 。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年八十一岁卒,谥曰恭 。编纂《文馆词林》 。
李淳风(602年~670年),唐朝初年岐州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人 。唐朝政治人物、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 。李淳风父亲李播是隋高唐尉,后为道士,道号黄冠子,著有《天文大象赋》 。李淳风早年学道于天台山,通晓天文星象,最早是隋炀帝的司监官 。唐初,指出《戊寅元历》的错误,麟德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风的《麟德历》 。李淳风在贞观十五年(641年)任太史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任太史令,奉诏注释《算经十书》 。唐高宗时,李淳风以刘焯的《皇极历》为据,编成《麟德历》 。又有《推背图》、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 。
令狐德棻,唐初著名史学家,曾主编过《周书》,并负责具体指导《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编写中的协调工作 。令狐德棻是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他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出生于名声显赫的士族之家 。青年时代便以博学多才而知名当世 。隋朝末年他被任命为药城长,因世道混乱没去就职 。反隋义军兴起之时,他在李渊从弟手下任记室参军 。李渊入关后,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 。高祖称帝,任他为起居舍人,又升为秘书丞 。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任过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后转任太子右庶子,受废太子李承干牵连,他被免职 。后被召回参加修《晋书》工作 。书成后升为秘书少监,以后又任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常卿、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等职,并被进爵为公 。年近80岁致仕之时,加金紫光禄大夫 。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逝世,年84岁 。令狐德棻的一生为史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初唐史学的第一要人 。在唐朝初建时期,针对丧乱之后书籍严重缺乏的情况,他向高祖建议购求天下遗书,统一组织抄写 。这一建议得到高祖批准,使数十年间,群书毕备,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 。唐初史学堪称繁荣,这个繁荣局面,发端于令狐德棻修撰前代所缺各史的建议 。武德五年(622年)令狐德棻向高祖进言,提出近代以来各朝正史大多缺略,应该趁周、隋等朝灭亡未久,材料还好收集,抓紧修出这些朝的史书,以备鉴戒 。他的建议得到唐统治者的重视,高祖下达了著名的《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做出了由萧瑀等人修魏史,陈叔达、令狐德棻等人修周史,封德彝等人修隋史,崔善为等人修梁史,裴矩、魏征等人修北齐史,窦琎、姚思廉等人修陈史的安排 。可惜这次修史工作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重提修史之事,下诏由房玄龄和魏征任总监修,由诸大臣分别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其中周史的修撰由令狐德棻和岑文本负责,令狐德棻还负责对五代史作总的协调工作 。《周书》的修撰工作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助手崔仁师,但是岑文本只是写了全书的史论,崔仁师也只是协助令狐德棻工作而已,全书的修撰工作基本上是令狐德棻一人完成的,贞观十年(637年),《周书》与其他各史全部完成 。令狐德棻由于修史有功,得到了赐绢400匹的赏赐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又做出重修《晋书》的决定,并组成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写作班子,令狐德棻和敬播担任着实际主编之职,全书的体例均由他们二人裁定 。令狐德棻参加编修的著作还有《艺文类聚》、《氏族志》、《五代史志》、《新礼》、《太宗实录》、《高宗实录》、《唐律令》等 。此外《北史》和《南史》两部重要史著,也是经他之手推荐行世的 。来济来济(610年~662年),字不详,扬州江都人 。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卒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年五十三岁 。
李义府(614年~666年),字不详,瀛州饶阳人 。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卒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岁 。太宗时,以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 。王为太子,除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李义府出身微贱,虽官居右相不得人士流 。因此,其曾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人士流,并收天下旧志焚之 。李义府颇具文才,太宗时曾受诏与他人共修《晋书》 。高宗时又3次受诏监修国史 。当时,和太子司仪郎来济俱以文翰见重,时称来李 。著有《古今诏集》100卷、《李义府集》40卷传于世,又着《宦游记》20卷,未完成即亡 。李义府虽有文才,但为人狡诈,因他善于吹拍武则天,对人笑里藏刀,以柔害物,故时人称之为“李猫” 。
薛元超,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生于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弘道元年(683年) 。薛元超祖父薛道衡仕隋,官至内史诗郎,父薛收,唐初曾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颇受崇重,但不幸早逝 。那时,薛元超仅三岁,幼年的薛元超生活是孤独的 。薛元超9岁得袭父爵,及年长,好学善于文辞,很得唐太宗的器重,并令他尚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和静县主为妻 。这时,薛元超也已不断迁升至太子舍人,参与《晋书》的修撰 。唐高宗即位以后,薛元超迁转绐事中 。给事中为谏官,任内他多次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受到唐高宗的称赞和采纳 。不久,他又转迁中书舍人,并加授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 。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因母丧去职 。第二年,他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任内曾引荐寒士任希、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10余人,都是一时人选,颇为人们所称道 。之后,他出任为饶州刺史 。上元元年(674年),薛元超遇赦还归京师,拜正谏大夫 。上元三年(676年)又迁升小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时,唐高宗常到骊山温泉一带狩猎,届时各蕃国酋长持弓箭跟从的很多,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上疏切谏 。唐高宗接受了他的谏劝 。这一时期,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 。唐高宗还很推重薛元超的文学和理政之才,有一次他骨对薛元超说;“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 。”之后不久,唐尚宗就拜薛元超为中书令(宰相),兼左庶子 。弘道元年(683年),薛止超因病致仕,朝廷特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当年冬他就去世了,终年62岁,他死后,朝廷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 。
上官仪(约608年~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 。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 。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 。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 。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 。麟德元年(664年),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 。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 。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 。仪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辞藻华丽,绮错婉媚 。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 。他又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 。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 。《全唐诗》录其诗1卷 。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崔行功崔行功,恒州井陉人,北齐巨鹿太守伯让之曾孙 。伯让法家由博陵(今定县)迁移井陉 。行功自幼聪颖好学,少时表现出非凡的文才 。中书郎唐俭喜欢他的文学才能,遂将女儿嫁给他 。行功跟随唐俭前后征讨,军中所有檄文、奏章都出自行功之手 。到高宗时,行功的官职逐步升到吏部郎中,因他长于综合上报各类春意和善于辞令,还曾兼任通事舍人,在皇帝身边负责上传下达,代表皇帝慰劳有功人员,向皇帝举荐人才等 。又因他能写善辩,思路敏捷,还曾兼任内供奉之职,在宫内周旋左右,办理具体事宜 。因唐俭“款兵误国”,行功受株连被免职,贬这游安县令 。后又奉诏回朝,命为司文郎中,为皇帝起草文件、诏书,当时朝廷的重要文章,多出自行功和兰台侍郎李怀俨之手 。后行功与怀俨受命校理四部群书,行功仍专知御集 。迁兰台侍郎 。咸亨中,官名复旧,改为秘书少监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行功博学多识,一生留下不少著作 。据《唐书.艺文志》记载,他除参与四部群书、《晋书》的校理、编写工作外,还与人合作撰写了《文思博要》十二卷 。他的著作有《崔行功集》六十卷,医学著作《崔氏纂要方》十卷、《千金秘要备极方》一卷(见《宋书.艺文志》)
李延寿,唐代史学家 。安阳市人 。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 。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 。《南史》和《北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千余卷 。从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 。“二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敬播,唐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有一则典故“只问刀子”就是讲敬播的:唐时,崔行功与敬播行路,敬播腰佩着棕榈木柄的刀子,走得较慢 。崔行功问:“这是什么木?”敬播说:“棕榈木”崔行功说:“我只问刀子,不是问谁佩的 。”(意为嘲讥敬播像木头一样 。)
刘胤之,字不详,徐州彭城人,刘帏之之孙 。生卒年均不详,约隋末唐初间前后在世 。少有学业,与隋信都丞孙万寿、宗正卿李百药为忘年友 。
李安期(?年~约670年),字不详,定州安平人,李百药之子 。生年不详,约卒于唐高宗咸亨初年 。
刘子翼,字小心,常州晋陵人 。生年不详,卒于唐高宗永徽初 。
【四年级语文文言文之《囊萤夜读 囊萤夜读】张文恭,李怀俨,陆元仕,卢承基,杨仁卿,辛丘驭等资料不详 。
--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