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 火星



你现在所看到的画面,是来自5500万公里以外的火星真实影像 。



由中国的火星探测车祝融号所拍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真实的火星,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板都清晰可见,它的脚下则是一片充满着砂砾和碎石的黄色荒漠,而在远方的天空就是火星最具代表性的粉红色天空 。
火星——“死亡”的地球中国火星车的登陆台
随着各个国家相继登陆火星之后,火星这个曾经距离我们地球遥不可及的星球开始真正地走入我们平民大众的眼中,那么你真的了解火星吗?为何各个国家都要争相探索这颗红色的星球,它又为何被某些人称之为死了的地球呢?而今天我们将跟随火星探测车以及火星轨道器的脚步,近距离地走进这颗红色的沙漠星球 。
火星的位置太阳系模拟图
火星是太阳系四大岩石行星之一,它的外侧是太阳系岩石行星和气态行星的分界区小行星带,而它的内侧就是我们的地球 。
火星全景图火星全景图(渲染)
这就是火星的全景图,整个火星因为覆盖了大量的赤铁矿,这使得火星整体呈现为橘红色,火星的体积很小,大约只有地球的15% 。正是因为如此,火星上的引力要比地球小得多,一个体重为100斤的人如果到火星之上那么它的体重会变成38斤(质量不变) 。


火星地形特征



火星有着一层极为稀薄的大气层,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由于缺乏地质运动,在火星的大陆表面之上布满了大量的撞击坑,甚至还有峡谷、沙丘和砾石 。
火星大陆真实影像探测车拍摄的火星
探测车拍摄的火星
【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 火星】这些都是由火星探测车所拍摄的火星大陆影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极为清晰的火星大陆,在火星之上的砂砾、山丘、斜坡都清晰可见 。虽然火星上的景象和地球上的戈壁沙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火星之上却是一片生命的禁区 。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在火星之上找到任何生命存在的痕迹,那么既然如此,火星之上如此荒凉,为何又被很多人称之为死去了的地球呢?
火星上的水?



根据目前的科学探知来看,火星之上有着类似地球地下水涌出的现象,它的南极冰冠有部分退缩,雷达数据显示两极和中纬度地表下可能存在水冰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火星探测车还在火星的土壤中找到了水曾经存在的证据,在火星大陆上存在着众多古老的海岸线以及河岸线,甚至还有古老湖泊所遗留的痕迹,这就意味着火星在以前是有着液态水的存在,而想要液态水能够长期地在星球大陆表面存在,这就对这颗星球的温度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过去的火星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火星在数十亿年前很有可能是一个温暖而湿润的星球,在火星的表面之上存在着海洋和河流,甚至有可能存在着生命 。而火星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可怕的环境变化事件,科学家们猜测,可能是因为小行星的撞击导致了火星磁场的消失,最终使得太阳风吹走了火星大部分的大气,失去大气层和磁场的火星再也无法维持温暖而湿润的环境,液态水大量蒸发消失,从而在随后的数十亿年的时间中缓慢变迁最终成为了如今的沙漠星球 。


那么既然如此,火星已经成为了一颗“死去”的星球,为何地球上的人类还如此热衷于登陆火星呢?
距离近

首先第一个是因为火星距离我们足够近,其实按照人类目前的科技来看,我们能够登陆的天体极为有限,大多都为太阳系内的天体,如水星、金星、火星、月球等,而这几颗星球都被人类探测器所造访过,而那些更加遥远的天体我们想要将探测车送上去几乎很难实现 。
环境适宜

第二个火星环境适宜,在整个宇宙中,大部分天体的环境都非常恶劣,以太阳系内的天体为例,四颗气态行星我们目前根本无法深入到它们的内部,而我们所能够深入内部的几乎都是岩石行星 。在太阳系内侧有着四颗岩石行星,水星距离太阳太近,同时它的大气层太稀薄了,这使得它有着非常极端的温度变化,我们的探测器到达水星之后几乎很难正常工作 。而金星的大气层又太厚了,它的大气压和温度极高,对探测器的要求非常之高 。而火星的环境就显得温和得多了,因为火星和地球非常相似,它的一年为686.971 个地球日,而它的一天为24小时37分,同时它的温度在冬天的-133℃到夏日白天的将近27℃之间变化,可以说火星是整个太阳系内环境最接近地球的一颗天体,再加上火星在以前很有可能诞生过生命,因此地球上的科学家才对火星如此着迷 。
火星的价值



虽然火星很有可能是一个死去了的地球,然而火星之上仍然可能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对火星的探测,不仅可以发展人类的航天技术,更可以为人类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在未来,地球也有可能经历环境的变迁,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远距离的星际航行技术,甚至实现星际移民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真正地走向宇宙,而火星就是人类的前哨站 。目前人类的探测车正在对火星的土壤进行钻探和研究,然而受限于技术的限制,我们钻探的深度极为有限,或许在未来,我们能够到达火星大陆之上,深入到火星岩层之下时,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一片令我们震惊的景象,在火星大陆之下很有可能埋葬了一个时代的生命!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