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自宋人戴复古《寄兴》一诗:“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意思是说,黄金无法求足色,白璧也会有细微的瑕疵,对人无须求全责备,即便你有些小缺点,我仍然愿意与你一起相携到老 。后人把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俗语,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瑕疵和错误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使用了传统“比兴”的修辞手法,以金比人 。“足”,本义为“人之足也”,是个象形字 。南唐徐锴认为上半部分的“口”像“股胫之形”,“股”指大腿,“胫”指小腿 。下半部分像“止”之形状,即脚趾 。“足”的本意即为大腿到脚趾的部分 。后来可以单指脚,也可用来指代整个腿脚部分,甚至身体,因而抽象就有“整个”“全体”的意思,再虚化就是“满”“全”或“纯”的状态 。以“足”来形容金银成色足够、充分,通常写作“足色” 。但“金无足赤”一语中,使用的是“足赤”,而非“足金” 。怎么理解呢?
这要从古书中对金子的成色记载来说明: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中《金铁论·金》:“古云:金怕石头银怕火 。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色为足色金也 。”也就是说,黄金含金量不同则呈现的颜色不同,含金十成则呈赤色,因而“足赤”就是“足金”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无法提取出百分之百的纯金,所以说“金无足赤” 。
“完”就是“全”,在最初往往作为动词,表示“使完整”“保全” 。后来词义虚化,逐渐有“完美”意 。“完人”一词,在宋代已出现,多指身体健全的人 。到了元代,“完人”开始有“完美无缺的人”的意思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士之立身如素丝然,慎不可使点污,少有点污则不得为完人矣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用“完人”来形容十全十美的人 。历览前史,完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学问家、艺术家,没有一点缺陷和不足呢?所以说“人无完人”是至理名言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太大了,可以从对客观事物、对他人、对自己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如中国的文艺作品有一个传统:善恶分明,褒贬迥异 。所以很多人动笔写作,常要把所追忆的人物描写成大智大勇,完美无瑕 。这就造成作品中的人物要么是好人、完人,要么是坏人、小人 。京剧中,为了明确区分善恶给人物画上了青脸、白脸,就是一个例子 。事实上,生活中的人物没有如此简单划一,历史上真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性格丰满而多面 。
二是我们对人要有包容的态度 。既然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人就要宽厚包容,与人相处要有宽容大度之心 。对于主事者来说,关键在于用人所长 。晏子谈“任人之大略”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善用人者能够量才适用,把不同专长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使才位相配、人岗相适,故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三是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 。对人要宽宏,对己则要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正 。《左传·宣公二年》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一切事物永远在变化和发展,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 。《大学》所谓“止于至善”,是千百年来士人学子修身的终极目标 。
晚清重臣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但他自谓“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梁启超曾评价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但是“中人之资”的曾国藩靠着“坚忍有恒”的意志,不断学习向善,一生实践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远,因而离完人的目标也更近 。
【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无完人的意思】《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进德修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脚步永不停息,所谓“终日乾乾,夕惕若” 。这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给予我们的启示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荷兰猪是最受欢迎的宠物鼠类之一 荷兰猪能长多大
- 中年人的苦,从四十岁开始 四十不惑什么意思
- 零为什么变成自然数? 自然数包括0吗
- 孕妇肝功能偏高吃什么
- 为什么肚脐突出是男孩
- 胎儿扭动是什么原因
- 宫腔镜局麻手术疼吗
- 怀孕乳房增大怎么保持
- 孕妇晚期能吃红布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