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
袁宗道
(1560~1600)明代文学家 。字伯修,号石浦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27岁时会试第一,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曾向焦□及李贽弟子僧深有问学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著《海蠡篇》(今佚) 。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
他钦慕白居易、苏轼,书斋取名为“白苏斋” 。认为文章要旨在于辞达 。古文遗达,学古应学其达,“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 。而文章欲辞达,须先有“理”,“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如先秦及汉唐宋诸名家,“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 。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的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 。
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答友人》等,都情运笔端,真切感人 。论说文如《读大学》、《读论语》中某些章节,浅显通达,警辟有味 。但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社会意义不大 。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 。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 。
袁宏道
(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公元1588年(万历十六年)中举人 。次年入京赴考,未中 。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 。
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进士 。不仕,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遍游楚中 。公元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 。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 。公元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
公元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 。次年春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 。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 。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 。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2]
袁中道
(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宏道胞弟 。字小修 。荆州公安人 。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 。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至34岁时才考中举人 。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 。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 。
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 。此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 。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 。公元1624年(天启四年)升南京吏部郎中 。两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 。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 。著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3]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