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这首诗脍炙人口,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唐诗中的代表作 。
诗因为受体裁的限制,只能用很少的字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所以,诗有“诗家语”,如果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则不容易理解诗的本意 。
这首《访隐者不遇》,最大的特点是精炼,诗是五绝,只有二十个字 。开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只用回答代替了疑问“言师采药去”,那问的一定是“师往何处去” 。接下来又用一句回答“只在此山中”,省略了疑问“采药在何处”,最后又以一句“云深不知处”省略了“山中何处采” 。一首要用七句才能写明白的诗,只用了四句就写完了 。纵观全文,作者的疑问一句都没有写出来,而读者很容易就能想到作者问的是什么 。
然后我们再看诗中出现的事物 。“松下问童子”,那就一定有主人公和童子两个人,问的地点是松下,那就一定有一棵松树,这棵松树一定不是小松,不然就不是“松下”而是“松旁”了 。“言师采药去”,两人的问答开始了,作者一定是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相问隐者的童子 。既然是居住的地方,而且隐者还有一个童子,总不会风餐露宿,那就至少应该有一个茅屋 。也许还种了一小片菜地,有一个池塘,养了几只鹅……,当然,诗里并没有写到这些,只是依个人的想象 。“只在此山中”,那就必定有一座山,至于这座山有多高?“云深不知处”……
最后我们再看作者的思想活动 。题目是《访隐者不遇》,作者去拜访隐者,想必一定怀着一颗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 。而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言师采药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 。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点希望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方才彻底绝望了……
我们回顾一下这首诗,作者和童子的对答,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松树、茅屋、被云雾缭绕的高山,以及主人公的思想活动,所有所有这些加起来,二十个字,算上题目,二十五个字 。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描述的是军营中一场难得的酒宴 。如果仅仅依照字面的意思,则容易误将这首诗定为一、两个人的低吟浅酌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满 。
“葡萄美酒夜光杯”,开篇第一句,先描述了酒宴的五光十色 。“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是当时西域胡人的乐器,是在马上演奏的,催的也并不是出征,出征是吹号角 。这句是形容当大家欲饮未得的时候,乐队弹奏起了琵琶 。没有使用习惯的上四下三的音节,而改用了上二下五,更增强了这句诗的渲染力 。末尾两句,清代施朴华说“做悲伤语读便浅” 。这两句诗并不是为了宣扬对战争的恐惧、不满、哀叹和厌恶,试想一下,当酒宴开始时,响起了欢快、激昂的音乐,这时军士们更是神采飞扬 。酒过三巡,有人想要停杯不饮了,旁人劝道:“怕什么?喝就喝吧,就算醉卧沙场,也请诸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这场酒宴所描述的,除了兴奋的场面,热烈的气氛之外,还有军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豪情 。这种另人向往的魅力,正是边塞诗的本色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代表作,李白又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便不足为奇了 。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离开四川,他眼中的世界,还是那样美好 。而孟浩然此时已经名满天下,他那种飘然独立的性格又给了李白忘情山水间的印象(《赠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首诗描写的虽然是离别,但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从黄鹤楼到扬州,又是一路繁花似锦,所以他心里没有忧伤,相反却充满了愉快 。
“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一句先点了题,孟浩然要和他在黄鹤楼分别,而黄鹤楼又是传说中当年仙人飞天的地方,这无疑又给这此分别增添了浪漫色彩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意境绚美,孙洙评论这句诗为“千古丽句”,三月本就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而加上“烟花”,更是把那种春意描写的更为浓郁 。“孤帆远影碧空尽”,远去的孤帆渐渐消失在那万倾的碧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时,诗人才注意到那仿似流向天际的江水 。孤帆已逝,江水依旧,正是孔子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写照 。最后两句看似写景,其中却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李白向往孟浩然,也向往美好的明天,是李白的诗中积极向上的不可多得的佳句 。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年,而此时李白受排挤离开长安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 。腐败的唐王朝在经历了“开元盛世”之后江河日下,把持朝政的是杨国忠、李林甫、高力士等人,李白空有回天之志,却无用武之地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那弃诗人而去的昨日中,饱含了诗人的抑郁和不平,曾经亲手为李白调羹的唐玄宗早已将他抛在脑后 。而“乱我心者”的“今日之日”,则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李白有扭乾转坤的雄心壮志,但无情的现实却让这份雄心使他更加抑郁 。第二句峰回路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抬眼看见秋雁籍着长风远去,不禁心中升起醉饮高楼的豪情,心情也从极度地抑郁转为奔放、爽朗 。第三句分写饯别双方,“蓬莱文章建安骨”,李云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唐代以蓬莱代指秘书省 。而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倡导刚劲的文风,后人称为“建安风骨”,这里指李云的文章有建安文学的风格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则自认自己有谢眺清新秀丽的诗风 。接下来一句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表达了两人超凡脱俗的气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使这首诗达到了高潮,然后就不可避免的一落千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千古名句,诗人由谢眺楼前不尽的宛溪水联想到生活中无穷的忧愁,李白的这种忧愁和普通的忧愁泊岸 。有明显的区别,“抽刀断水”这一举动,是诗人在努力摆脱精神上的苦闷,和陷于苦闷不能自拔是不同的 。然而,无情的现实却屡屡让李白“不称意”,万般无奈之下,诗人只好以“散发弄扁舟”这一条出路来寻求安慰 。
李白的诗多是发牢骚,而李白发牢骚的诗特别好看 。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饱受精神上的抑郁和不满,但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抽刀”一句在书写诗人强烈的苦闷时,也表现了诗人倔强的性格 。整首诗以跌宕的情感、飘逸的气质、惊人的想象和豪放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痛恨和对未来的希冀 。李白不愧为“诗仙”,当然是非李白不足道也 。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这是一首即景的小诗,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所见的大概是上弦月,因为最后一句已说明还未过半夜,而只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时下沉 。也许是月落所引起的明暗的变化,也许是夜泊的行船,惊醒了树上的寒鸦,孤夜中几声鸦啼,便是所闻 。满地的寒霜引领着寒气铺天盖地的袭来,按照自然规律,霜在地,而诗人未用霜满地,却用“霜满天”,更是把那种从天而降的寒冷表现地淋漓尽致 。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上的枫桥面对着江面的渔火,一暗一明、一静一动,相顾无言 。而诗人则把自己隐藏在这景色中,或是给本没有感情的事物加上了思想,或是借两样景色衬托出愁思 。而这欲眠的夜晚,诗人作为一个旅居异地的过客,更是能感到这种凄寒,虽然欲眠,但却难眠 。
第三句方才写到地点,原来是姑苏城外,那寺庙的无常钟(唐代时期寺庙敲半夜钟,谓之“无常钟”)敲响时,刚好诗人的坐船也已经靠岸 。诗人眼见“月落”、耳听“乌啼”、身感“霜满天”,一首七绝,原来只是作者羁旅中那一段插曲 。
《送僧归日本》·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其时倭奴已由唐太宗赐名“日本”,但仍归中国藩属,我个人感觉,应仍称“倭奴”为佳 。当时倭奴来唐的僧人很多,对外宣称以学习佛教经义为主,但依我通过历史对倭奴的了解,它们经常会打着幌子盗窃别国的技术 。比如我国由于唐末战乱等原因失传的“百炼钢”技术,就莫名其妙被日本学会了,至今不肯归还,而只卖钢铁给我国 。这名倭僧是否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就不得而知了 。想必诗人受当时“天朝大国”的思想束缚,加之并不了解倭奴腌臜的思想,对倭奴尚待之以礼 。这首诗是因这名倭僧“学
推荐阅读
- 幽涧泉
- 唐代诗歌分期及代表诗人
- 天秤座和什么星座成为好朋友
- 对外人很冷只对女朋友暖的星座男
- 女人不算什么朋友重要星座男
- 12星座有什么样的朋友
- 射手座的男朋友是哪个星座
- 十二星座男谁对女朋友最大方
- 十二星座男朋友约法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