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的月意象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也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还有人说,西方文学是太阳文学,中国文学则是月亮文学 。这些不同的说法道出了一个事实:月亮与文学、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的确,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诗词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咏月名篇佳句数不胜数 。可以说,月亮是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自然物象,它同时又成为涂抹着作者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这是一种荣格所说的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



【唐代诗歌中的月意象】华光(月光),嫦娥,婵娟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