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是什么人物?
“闻官军”不是什么人物 , 是听说官军胜利消息的意思 ,
闻官军出自杜甫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首诗写在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作品原文是: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 ,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 , 就即兴写下这个七言诗 , 诗的前半段描述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高兴的情形 , 后半段描述了诗人急于返回家乡的兴奋心情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 全诗从头到尾都表达出诗人听到胜利消息的喜悦心情 ,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 , 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 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 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 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
剑外:剑门关以南 , 这里指四川 。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 , 今河北北部地区 , 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
涕:眼泪 。
却看:回头看 。
妻子:妻子和孩子 。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
放歌:放声高歌 。
须:应当 。
纵酒:开怀痛饮 。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
作伴:与妻儿一同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 因穿过巫山得名 。
便:就的意思 。
襄阳:今属湖北 。
洛阳:今属河南 , 古代城池 。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注释译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1、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 胡乱收拾着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3、出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4、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 , 时杜甫52岁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 ,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 , 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 ,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 ,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 至此 , 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人 , 当时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 过着飘泊生活 。他听到这个消息 , 内心无比激动 , 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意思
意思:剑门关外 , 喜讯忽传 , 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 , 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 , 也已一扫愁云 , 随手卷起诗书 , 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 , 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 , 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 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 , 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 , 不禁惊喜欲狂 , 手舞足蹈 , 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
扩展资料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 , 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 , 起势迅猛 , 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 , 备尝艰苦 , 想回故乡而不可能 , 就是由于“蓟北”未收 , 安史之乱未平 。
如今“忽传收蓟北” , 惊喜的洪流 , 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 , 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初闻”紧承“忽传” ,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 “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 , 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 , 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
“蓟北”已收 , 战乱将息 , 乾坤疮痍、黎民疾苦 , 都将得到疗救 , 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 , 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 , 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 , 又不禁悲从中来 , 无法压抑 。
可是 , 这一场浩劫 , 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 , 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 , 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 , 于是又转悲为喜 , 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 , 如果用散文的写法 , 必需很多笔墨 , 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 , 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颔联以转作承 , 落脚于“喜欲狂” , 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 , 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 , 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 , “涕泪满衣裳”之时 , 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 , 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 , 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 , 无需说什么了 , 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 而是笑逐颜开 , 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 , 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 , 随手卷起诗书 , 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 , 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 , 指晴朗的日子 , 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 , 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 , 还须“纵酒” ,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
这句写“狂”态 , 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 春天已经来临 , 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 , 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 , 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 身在梓州 , 而弹指之间 , 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 , 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 , 包涵四个地名 。
“巴峡”与“巫峡” , “襄阳”与“洛阳” , 既各自对偶(句内对) , 又前后对偶 , 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 , 两句紧连 , 一气贯注 , 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 , 文势、音调 , 迅急有如闪电 , 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 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 , 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 , 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 , 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 , 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 , 峡险而窄 , 舟行如梭 , 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 , 顺流急驶 , 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 , 已换陆路 , 所以用“向” , 用字高度准确 。
全诗感情奔放 , 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 , 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
参考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百度百科
查看全部38个
号外号外!全场水果一元四斤!限时特卖!速来!!
00:18
拼多多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 唐代诗人 。字子美 , 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 , 一生颠沛流离 , 历尽磨难 , 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 , 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 , 诗风沉郁顿挫 , 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 , 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 , 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 , 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 , 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 , 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 喜极而泣 , 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 , 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 , 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 , 路过襄阳、洛阳 , 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 , 一气流注 , 而曲折尽情 , 绝无妆点 , 愈朴愈真” , 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 如此等等 , 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
124 浏览20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
51 浏览3282017-11-2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 , 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 , 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 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 , 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
8 浏览36842020-04-0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 , 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全诗感情奔放 , 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 , 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 , 其余各句 , 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 , 奔涌直泻 。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如下: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 , 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 , 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 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 , 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词句注释如下: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 , 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 , 今河北北部地区 , 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tì):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 ,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 , 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 ,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 ,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 至此 ,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 , 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 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 , 欣喜若狂 , 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87 浏览96062019-04-2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剑门关外 , 喜讯忽传 , 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 , 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 , 也已一扫愁云 , 随手卷起诗书 , 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 , 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 , 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 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 , 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 , 不禁惊喜欲狂 , 手舞足蹈 , 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扩展资料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 , 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 , 起势迅猛 , 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 , 备尝艰苦 , 想回故乡而不可能 , 就是由于“蓟北”未收 , 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 , 惊喜的洪流 , 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 , 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初闻”紧承“忽传” ,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 “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 , 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 , 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 , 战乱将息 , 乾坤疮痍、黎民疾苦 , 都将得到疗救 , 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 , 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 , 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 , 又不禁悲从中来 , 无法压抑 。可是 , 这一场浩劫 , 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 , 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 , 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 , 于是又转悲为喜 , 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 , 如果用散文的写法 , 必需很多笔墨 , 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 , 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 , 落脚于“喜欲狂” , 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 , 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 , 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 , “涕泪满衣裳”之时 , 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 , 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 , 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 , 无需说什么了 , 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 而是笑逐颜开 , 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 , 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 , 随手卷起诗书 , 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 , 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 , 指晴朗的日子 , 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 , 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 , 还须“纵酒” ,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 , 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 春天已经来临 , 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 , 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 , 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 身在梓州 , 而弹指之间 , 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 , 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 , 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 , “襄阳”与“洛阳” , 既各自对偶(句内对) , 又前后对偶 , 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 , 两句紧连 , 一气贯注 , 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 , 文势、音调 , 迅急有如闪电 , 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 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 , 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 , 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 , 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 , 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 , 峡险而窄 , 舟行如梭 , 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 , 顺流急驶 , 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 , 已换陆路 , 所以用“向” , 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 , 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 , 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75 浏览2352020-02-27
127评论
热心网友75
剑门关外 , 喜讯忽传 , 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 , 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 , 也已一扫愁云 , 随手卷起诗书 , 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 , 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 , 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 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 , 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 , 不禁惊喜欲狂 , 手舞足蹈 , 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
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译文:
剑门关外 , 喜讯忽传 , 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 , 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 , 也已一扫愁云 , 随手卷起诗书 , 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 , 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 , 就从巴峡穿过巫峡 , 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 , 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 , 处处渗透着“喜”字 , 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 , 其余各句 , 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 , 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 , 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 , 有水到渠成之妙 。
扩展资料
这首诗 , 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 , 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 ,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 , 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 ,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 , 即广德元年正月 ,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 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 , 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 , 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闻是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
- 德能勤绩廉 德能
- 手机连接电视机的详细方法,如何把手机和电视连接起来
- 转述句是什么
- 异地恋分手挽回绝招,异地恋分手怎么复合
- 缺点的反义词语 缺点的反义词
- 壁挂炉怎么使用步骤,壁挂炉怎么使用热水
- word去掉回车符号快捷键,word去掉回车符 段落
- 百度网盘怎么把电脑上的文件传到手机上,微信怎么把电脑上的文件传到手机上
- 时于落星石上以紫绮裘换酒为欢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