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皇帝朱元璋即位之后,对佛教态度又是如何?

明太祖朱元璋与佛教渊源颇深 , 他17岁入安徽凤阳皇觉寺为僧 , 在寺院当和尚整整八年 , 是佛寺救助了他 , 也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 对佛教的清规戒律也非常了解 , 因此他做了皇帝后 , 善待佛教 , 注重发挥佛教的教化作用 , 本着去淤除垢的原则 , 加强了对佛教的管理 。一是善待佛教 , 重视佛教的教化功能 。
明太祖朱元璋与佛教渊源颇深 , 他17岁入安徽凤阳皇觉寺为僧 , 在寺院当和尚整整八年 , 是佛寺救助了他 , 也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 对佛教的清规戒律也非常了解 , 因此他做了皇帝后 , 善待佛教 , 注重发挥佛教的教化作用 , 本着去淤除垢的原则 , 加强了对佛教的管理 。
一是善待佛教 , 重视佛教的教化功能 。明朝开国之初 , 明太祖“悯念四海兵争 , 将卒民庶多殁于非命” , 认为“非佛世尊不足以度之” , 故于洪武元年秋九月、洪武二年春三月 , 两度诏请江南的戒德名僧 , 在蒋山禅寺作隆重的超度法会 , 并亲率群臣向佛菩萨顶礼膜拜 。洪武三年 , 因对鬼神之事存有疑问 , 他又特诏请了十六位法师 , 馆于金陵大天界寺 , 援据经论 , 详析其理 。洪武中 , 特为诸王子选高僧为辅侍 , “为诵经荐福” 。他在政事之余 , 也常“入寺中与禅者盘桓” , 籍此舒解忧烦 。二是精探佛教义理 , 笃信佛教因果 。朱元璋笃信佛家的因果学说 , 认为“定业难逃 , 果报昭然矣” , 一生很注重对佛学义理的研究 。他经常与大学士宋濂等一起讨论佛经奥义 , 剖理决疑 , 尤属意于般若经典 , 对般若真空的佛学义理有很深的理解 。他认为“佛之教实而不虚 , 正欲去愚昧之虚 , 立本性之实” , 所谈之“空”为“相空” , 谈“空”的目的是为了解脱妄想缠缚 , “去心之邪念 , 以归正道” 。他认为帝王大臣应致力于伦理纲常的维护与日常政事的处理 , 忠君孝亲 , 知人安民 , 而不能荒废政务 , 更不可妄施以求福 , 否则“必蒙福而招愆” , 王纲废弛 , “祸将不远” 。朱元璋一生除亲著《集注金刚经》外 , 还御制佛教论文集《护法集》 , 写有大量关于佛教方面的诗文 , 其中对佛教去恶扬善的现实意义与辅政作用的阐述 , 常能发前人之未发 , 议论得当 , 很有参考价值 。三是主张儒释道并举 , 各采其长以辅政 。明太祖认为儒家祖述尧舜 , 效法先王 , 其传承与确立的政治准则、伦理纲常为万世永赖 , 而佛道二教则教人明因果、辨善恶、示吉凶 , 劝善警顽 , “暗助王纲 , 益世无穷” 。他认为三教各有侧重 , 表现各异 , 但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 , 对于国家长治久安 , 三者互相补益 , 不可或缺 。对于佛教 , 他觉得佛陀立教的目的 , 在于让人人明了祸福因果 , 明心见性 , 仁慈忍辱 , 诸恶不做 , 百善奉行 , “意在消愆而息祸 , 利济群生” 。四是整顿僧众 , 加强朝廷对佛教事务的管理 。为加强对佛教事务管理 , 洪武元年 , 明太祖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 , 诏命僧人慧昙管领佛教 , 又置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人员 , 掌管全国各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 。洪武三年、二十五年 , 将全国佛寺划为禅、讲、教三类 , 以便于统一管理及督促僧人专心办道;还制定了禅、讲、教三类僧服色 。洪武五年、十七年 , 僧人实行度牒制 , 废除免丁钱 , 规定每三年发度牒一次 , 并加考试 , 不通经典者淘汰 。洪武十五年 , 在南京设僧录司 , 有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等职 , 由礼部任命 , 其下府设僧录司 , 州设僧正司 , 县设僧会司 , 以督导僧众行仪并主管考试等事务 。为防止僧俗混淆 , 洪武二十四年 , 朱元璋制定颁布了《申明佛教榜册》 , 要求各地僧司查验清理天下僧寺 , 欲还俗者听其还俗 , 出家僧人必须恪守清规戒律 , 禅、讲、教 , 各归本宗 。洪武二十七年 , 又诏旨礼部颁布九条榜文 , 对僧人举止所应趋避自律方面 , 作了更为具体的补充规定 , 要求僧人洁身自守 , 宏扬佛法 , 为世人榜样 。
行家才能出理手 。正因为朱元璋早年出家当过和尚 , 与佛有深厚渊缘 , 熟悉了解寺庙的情况 , 才在他当了皇帝后 , 规范整顿寺庙 , 加强僧人管理 , 精释佛法妙义 , 除浊去污 , 充分发挥了佛教的辅政作用 , 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以上就是关于和尚皇帝朱元璋即位之后 , 对佛教态度又是如何?的详细内容分享 , 如果您需要更多百科知识、生活常识的相关知识 , 请关注 。
【和尚皇帝朱元璋即位之后,对佛教态度又是如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