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 。
2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有强烈的生命(宇宙)意识;风格清新优美 。
3风格特点:作者精神上积极进取,豪迈奔放;作品风格充满清新明快的基调,即使是写边塞内容、田园风光,也洋溢着乐观、向上、明朗的情绪 。形成这种风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 。是时代风气形成了盛唐之音 。
1,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初唐约百年,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
2,关于《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
《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 。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 。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 。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
3,“声律风骨始备”,即盛唐诗歌最重要之特征 。盛唐诗歌,一者继承汉魏诗歌之风骨;二者完善自六朝以至初唐之声律 。
盛唐时期,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促使文化发达 。唐玄宗大力倡导、“以诗取士”,又为诗歌发展奠定基础 。大唐帝国充满活力,疆域辽阔,外交频繁,各种思想、文化、艺术交汇,儒、道、佛三教自由发展,诗人思想空前解放、创作领域空前广阔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军旅诗派,各树一帜,各领风骚 。
清人吴乔《围炉诗话》谓盛唐诗歌:“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浑然而能复其挺秀 。”中国诗歌至此终于达到中国诗歌之颠峰 。
(1)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映衬(烘托、衬托) 。(3分)
(2)(4分)
答案一:发生了变化 。前边几句描写石湖美景,抒发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惊心时复认邻翁”起则写原本熟悉的邻翁需要辨认、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绿荫蔽天蝉声满耳之“惊心”,表达出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 。
答案二:没有变化 。前边几句通过描写石湖美景,烘托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 。后边则通过辨认出了邻翁、寻得了旧日手种之树等情景表现了重归故里的亲切和惊喜 。喜悦之情一以贯之 。
因为不知道你要简略的,还是详细的,所以我大体归纳了一下 。若嫌复杂,也可筛选你所需重点 。大致的我也替你筛选过了 。若说是整个唐朝的话,我觉得和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还有,一个“狂”字(以上是个人观点哈,不作深究)哈哈,望采纳 。(我查了多份资料的,应该比较全面 。自我推荐一下)
1.初唐——南北诗风合流,律诗基本成型 。理论上 亦出现了重风骨之声音 。
1>文风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最不可忽视的便是“初唐四杰”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大家初中都学过) 。四杰的出现,在梦种意义上来讲,是劈开了当时继南朝以来的萎靡之气 。
2>结构
同样,在初唐时期,在诗歌格律方面,沈佺期、宋之问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以至为盛唐的诗歌结构做好了准备 。
PS: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 。
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 。(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
2.我想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地位如此之高的确是有自身存在的优势的 。
第一 时机对
在六朝浮华文风的笼罩下,虽有四杰等人,但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 。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 。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
闻一多曾说,“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由此可见一斑 。
2 技巧高
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
3 结构运用得当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 。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
4 旧里寻新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景、讴情、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哲理之追、宇宙之探索相结合(就好比一席满汉全席,各色各样,又不冗杂,换你,你不喜欢?)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读者去探寻其中 。
推荐阅读
- 唐代诗歌最高艺术成就
- 茔禅师房观山海图
- 双星伴月什么意思 什么征兆
- 火星温度是多少 大气层怎么消失的
- 火星有大气层吗 可以呼吸吗
- 星星为什么会发光 发光的原因
- 天空星星亮度排名 哪颗星最亮
- 下个月小行星与地球近距离靠近 小行星具备研究价值
- 彗星为什么会有尾巴 彗星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