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夫 殿前欢·大都西山

《殿前欢·大都西山》是元代散曲作家唐毅夫创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 。这首曲子静中写动,以动衬静,巧用拟人,细致刻画了远山峰峦由烟雨遮绕到云开雾散,露出西山真面目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又暗示出诗人倚栏观望之久,传达出内心的孤寂渴盼 。当一睹西山美景的喜悦冲淡了久久等候的焦虑,便凝成了“西山看我,我看西山”这一点睛之语,恰好和前面的“不许俗人看”构成鲜明对比,颇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意境,不仅写出诗人全神贯注、心无旁鹜、物我皆忘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描绘了元代时的西山,向我们表明,远在元代,西山即已成为著名风景区 。从末二句句型看,似受贯云石、张可久等影响,是一篇写景佳作 。
 
【唐毅夫 殿前欢·大都西山】原文
殿前欢·大都西山①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 。等闲②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 。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 。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
 
注释
①大都西山:北京西山,属太行山脉之余段,为历史上的著名风景区 。
②等闲:寻常 。
 
翻译
隔着夕阳映照下的楼殿,在阴冷的浓云之间,西山露出冷清清的几座峰尖 。那山头就像烟雨中的美人髻鬟,朦朦胧胧,不肯轻易让俗人看清它的真面 。我在秋风中倚遍栏杆,又何必为之长叹 。不多时晚风将夜雾驱散,西山注视着我,我也端详着它的容颜 。
 
赏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赏看大都西山,文法曲折多致,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
 
“冷云间”三字起笔一总,营造了特殊条件下的西山景观 。这一起语颇可借用《红楼梦》对凤姐“一夜北风紧”开笔的评价:“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 。”“冷云”是阴云、浓云、令人心情沉重之云,写西山先写此云,便点现了出师不利的第一感 。先以“冷云”占据画面,第二句的“夕阳”、“楼外”、“数峰闲”,就有依次破云而出的动感,弥漫着一种清冷寂寞的气氛,暗示了作者登楼远眺的孤独 。虽则“数峰”露现于冷云之间,却不肯将庐山真面轻易示人,三、四两句,就在文气上推出了这一波折 。这两句是倒装,“髻”、“鬟”均以美人的发式喻山,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已有成例 。曲中是“雨髻烟鬟”,这就补充了“冷云”的来历,原来此时正值雨霁,夕阳固然露了脸,但云层之上的西山峰头依然缠结着雨意 。“雨髻烟鬟”,将西山的巍伟及山顶云罩雾绕的朦胧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将“数峰”的朦胧,说成是“等闲不许俗人看”,为西山占重身份,也表现出自己是它的知音 。所以他在西风中倚遍栏杆,执著等待,并不为眼前的遗憾景象而长叹 。果然峰回路转,不多时暮霭吹散,掀去了雨雾的面纱 。文笔至此也豁然开朗,“西山看我,我看西山”,令人想起前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的快意境界 。
 
这首小令以看山的经历为表,寓寄了诗人对人生的观照与信念 。这一点,我们不难从曲中的喻示中发现和领会 。“冷云”代表了精神追求中的阻碍与迷障,但只要与理想信念心心相印,执著不渝,终究乌云遮不住太阳 。西山“等闲不许俗人看”,而最终却与作者契合交融,“西山看我,我看西山”,其间诗人以脱俗孤高自许的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 。
 
顺便一说,〔殿前欢〕末二句的颠倒语序、分说合观,并非作者的首创,阿里西瑛的“呵呵笑我,我笑呵呵”,贯云石的“功名戏我,我戏功名”,乔吉的“人多笑我,我笑人多”,张可久的“青山爱我,我爱青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先例 。而本曲中的“西山看我,我看西山”,物我交融,兴寄高远,可说是散曲创作继承发展中青出于蓝的例子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