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原文及译文 孟母三迁文言文

孟母三迁 (汉)刘向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
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 。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
注释:
舍:家 。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
处子:安顿儿子 。
乃:于是,就 。
嬉:游戏,玩耍 。
贾(gǔ)人:商贩 。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
徙:迁移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
徙居:搬家 。
及:等到 。
大儒:圣贤 。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
揖:作揖 。
遂:最后 。
市:集市 。
居:家 。
卒:最终,终于 。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
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
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 。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
【《孟母三迁》原文及译文 孟母三迁文言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孟母三迁文言文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