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夜晚的唐代诗歌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 ,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 风定池莲自在香 。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 ,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 风定池莲自在香 。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 ,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 , 时有微凉只是风 。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 ,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 中宵劳梦想 。

、《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 , 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 , 断雁警愁眠 。
远梦归侵晓 , 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 , 门系钓鱼船 。

、《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 , 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 , 碾处乱泉声 。
半夜招僧至 , 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 , 香泛乳花轻 。
六腑睡神去 , 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 , 留伴肘书行 。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 船尾跳鱼拨剌鸣 。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 ,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 月傍九霄多 。
不寝听金钥 , 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 , 数问夜如何?

渡吴江
【唐】杜牧
堠馆人稀夜更长 , 姑苏城远树苍苍 。
月转碧梧移鹊影 , 露低红草湿萤光 。

送人游吴
【唐】杜荀鹤
夜市卖菱藕 , 春船载绮罗 。
遥知未眠月 , 乡思在渔歌 。

南乡子?夏夜
黄升
多病带围宽 。未到衰年已鲜欢 。梦破小楼风马响 , 珊珊 。缺月无情转画栏 。
凉入苎衾单 。起探灯花夜欲阑 。书册满床空伴睡 , 慵观 。拈得渔樵笛谱看 。

约客》 南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 。

冰簟银床梦不成 , 碧天如水夜云轻 。
雁声远过潇湘去 , 十二楼中月自明

鄙人才疏学浅 , 只知道这些了 , 希望能给楼主一些帮助 , 如果找的不好 , 望楼主原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 
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 , 
虫声新透绿窗纱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 为酒后即兴之作 , 大多直抒胸臆 , 挥洒真情 , 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 , 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 , 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 , 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 , 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 , 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 , 照理也就会有闹市 , 也就会人来车往 , 喧嚣不绝于耳 , 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 , 将抒情主体客体化 , 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 , 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 , 以极为精练的语言 , 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 , 心志高远 , 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 , 通过叙事和议论 , 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 , 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 , 进入“写景区” ,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 , 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 , 可谓浑然天成 , 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 , 何者为物” ,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两句 , 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 , 写眼前景物 , 脱口而出 , 不事雕琢 , 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 ,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 , 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 , 再精妙的语言 , 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 , 就是舞蹈 , 就是无声的沉默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 , 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 对后世影响很深 。他的诗词 , 挥洒自如 , 明快豪放 , 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 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 , 从山前山后看 , 山横在眼前 , 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 ,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 , 从侧面看 , 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 , 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 , 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 , 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 , 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 , 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 , 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 , 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 , 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 , 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 , 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 , 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 , 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 , 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自在此山中” , 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 , 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 , 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 , 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 , 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 , 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 , 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 , 就会不见全局 , 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 , 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 , 深入浅出 , 充满智慧 , 我们读过以后 , 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 。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 , 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 , 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 , 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 , 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 诗人流放夜郎 , 行至白帝遇赦 , 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 , 水急流速 , 舟行若飞的情 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 , 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 , 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 , 一泻直下 , 快船快意 , 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 , 李白因永王璘案 , 流放夜郎 , 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 , 忽闻赦书 , 惊喜交加 , 旋即放舟东下江陵 , 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 , 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 , 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 , 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 , 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 , 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 , 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 , 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 , 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 , 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 , 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 , 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 “千里”的痛快 , 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 , 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 , 暗处传神 , 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 , “常有高猿长啸” 。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 , 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夫蝉非一 , 树非一 , 鸣声亦非一 , 而因车行人速 , 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 , 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 , 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 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 , 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 , 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 瞬息之间 ,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了形容船快 , 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 , 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直说船快 , 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 , 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 , 诗人溯流而上时 , 不仅觉得船重 , 而且心情更为滞重 , “三朝上黄牛 , 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 , 不觉鬓成丝 。”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 , 行船轻如无物 , 其快速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 , 轻舟进入坦途 , 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 , 亦自不言而喻了 。这最后两句 , 既是写景 , 又是比兴 , 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 , 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 因物兴感 , 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 , 笔姿之骏利 , 尚不能得其圜中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 , 故雄峻迅疾中 , 又有豪情欢悦 。快船快意 , 使人神远 。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 , 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 , 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 , 令人百诵不厌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