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春秋末期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
【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

孔子的轶事典故孔子问礼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
孔子访乐
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 。
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 。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观周》中记载:“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
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
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 。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
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 。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 。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 。[45]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有《诗》《书》《礼》《乐》《春秋》等 。
《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 。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