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大峡谷形成原因及动植物资源

南江大峡谷形成原因及动植物资源介绍
南江峡谷为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 属于贵阳市开阳县 , 位于乌当区新添寨镇、东风镇及永乐乡交界处 , 地处喀斯特岩溶分布地区 , 形成了以峡谷、瀑布、溶洞、奇峰为主的自然资源景观 , 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徒步、漂流爱好者和摄影人来此地 。
南江大峡谷形成原因
气候与地质:开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 年均降水量1197mm , 水中CO2和 南江大峡谷地貌有机酸含量较高 , 岩溶作用较强烈 。地质上有逢沟必断的说法 , 南江大峡谷位于一张扭性断层带上 ,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 , 形成地下溶洞和地下河 , 其中破碎岩石和碎屑被碳酸钙胶结 , 形成岩溶角砾岩 。当溶洞顶部岩石发生崩塌 , 地下河出露地表 , 从而形成陡峭的峡谷 。
地壳上升:随着地壳上升 , 地下水位随河流下切而降低 , 又形成新的地下溶洞和地下河 , 当溶洞顶部岩石再次发生崩塌时 , 地下河出露地表 , 峡谷更加陡峻 。梯子岩一带地质历史上地下溶洞群和大小不一的溶洞大厅群极为发育 , 并在不同地质时期发生多次崩塌后 , 形成四面环山的溶蚀洼地 。
风化:由于景区内碳酸类岩石大量出露 , 其风化壳上发育的土壤都是土层浅薄 , 没有明显发生层次的非地带性土壤——岩成石灰土 。这种土壤中钙离子含量高 , 团粒结构好 , 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 但土层浅薄、蓄水、保水力差 , 因此土壤干燥缺水 , 植被的生境条件十分恶劣 。为适应这一特殊生境 , 植被多具有旱生性、岩生性和喜钙性特征 。在风化壳较厚或有砂页岩出露的低中山地区 , 有地带性土壤——酸性黄壤的分布 , 其上分布着马尾松、杉木、芒萁等喜酸植物 。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植被:景区内植被茂密 , 覆盖度高 , 植被类型较丰富 , 大部分为亚热带原生性较1强的次生林 。在河谷两侧斜坡上有原生性较强的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在河流周期性淹没的河漫滩上以及河流两岸水边 , 有以窄叶蚊母树、长柄竹叶榕、河滩冬青及二翅六道木为优势的河滩灌丛;在河谷以上低中山黄壤分布地区 , 有以马尾松林为优势的人工针叶林 。风景区内植物种类丰富 , 有维管束植物414种 , 分别隶属275属116科 。其中有不少种类的珍稀植物 , 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榉树、香果树、木荚红豆树、三尖杉、银杏等 。
鸟类:景区记录鸟类共计122种 , 占全省鸟种的28.2% , 隶属14目35科 ,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鸟类有13种 , 即鸳鸯、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白尾鹞、红隼、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草鴞、斑头鸺鶹、褐林鴞和灰林鴞 。其中尤以鸳鸯和白冠长尾雉最为重要 , 不仅因本地区为鸳鸯的繁殖地 , 而且在黔中地区 , 这两种珍禽仅在此发现如此多的种群 。本区共有观赏鸟类87种 , 其纤巧秀丽的体形、艳丽缤纷的羽色、婉转多变的鸣声 , 与山、水、林洞相得益彰 , 互相辉映 , 形成景区内一道道动态的景观 。共有食虫鸟96种 , 占全区鸟种的78.7% , 对控制昆虫数量 , 维护区内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
兽类:景区内共有兽类36种 , 隶属8目15科 。其中鬣羚 , 斑羚、猕猴、藏酋猴、小灵猫、林麝 、豹猫、穿山甲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 , 猕猴、藏酋猴在区内较为常见 。
昆虫:在观赏昆虫方面 , 萤火虫在灰华瀑布附近的岩璧上形成的“荧光岩” , 为喀斯特峡谷内特有的瑰丽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区内蝶类的寄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 黔中地区的蝶类大部分在景区都有分布 , 亦具较大的观赏价值 。
旅游攻略https://WWw.caOYuAntiANLu.Org
【南江大峡谷形成原因及动植物资源介绍】
【南江大峡谷形成原因及动植物资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