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交通规则吗

有的
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伦理为基础 , 即以礼让为先作为基本准则 。“贱避贵 , 少避长 , 轻避重 , 去避来” , 就是唐朝《仪制令》里关于交通规则的内容 。
虽然从现代视角来看 , 很多古代的交通规则是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如今所谈 。因为它既不系统 , 又具有随意性 , 甚至不可摆脱地带有封建制度的色彩 。但不可否认 , 一些规则确实开创了现代交通规则的先河 。通过这些来自古代的交通规则 , 我们可以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的印迹 , 再现那时繁荣的经济景象 , 以及对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延续 。
第一本交通规则手册
唐朝的《仪制令》为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 也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书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交通法规 , 带有法规的强制性 。
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简单混杂 , 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 。车类主要有太平车、囚车、陷车等 , 船类主要有官船、哨船、渔船、快船、战船、大小海鳅船(也属官船)等 。轿子类主要有山轿、兜轿、凉轿、暖轿等 。牲口类主要有马匹、驴、骡等 。面对交通工具混杂 , 秩序混乱的现象 ,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 朝廷下诏 , 令京都开封及各州 , 在城内主要交通路口悬挂木牌 , 上书《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 , 人人都要遵守 。到南宋 , 这一交通规则又由各州扩大到各县 , 而且由悬挂木牌发展到刻石立碑永久示人 。
全凭自觉的“礼让三先”
有人说早在公元三世纪 , 我国曾采用铜牌记录里程 。这只是一种标志 , 就是路标 , 实际上到了南宋 , 各州各县都用木牌作指示 , 有的发展到石碑刻石标志 。今陕西灵崖寺大殿左夏房就存在石刻的实物 , 刻有“仪制令” , 上有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 这就是说当时一般平民百姓要给当官的让路 , 年纪轻的给长者让路 , 轻装的车要给载重的车让路 。“去避来”就是说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 。昔日无交通警察 , 全凭“自己掌握” 。如果剔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尊卑糟粕 , 这一交通规则与现代的“礼让三先”有异曲同工之妙 。
到了清代 , 轿子的轿顶还分等级 , 有金顶、锡顶 , 行人见到轿顶 , 便知是哪个等级的官 , 两轿相遇 , 小官让大官先走 。如皇帝、贵妃乘轿用金顶 , 妃嫔用铜质锬金 , 亲王、郡王、一品大臣用银顶 , 一品以下用锬银、光锡 。只有清代连坐轿也分等级 , 就像朝服一样 , 以品论等级 。武官骑马不坐轿 。
“右侧通行”的由来
我国行人、车辆有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 , 也是为了便于管理 , 这来源于古代军队的队列规定 。古代有了军队之后 , 当两支队伍行进中相遇时 , 因为战士右肩扛着矛或其他兵器 , 只好把左面让给迎面而来的军队 , 自动靠右边行走 。但当今电视、电影忽视了这一细节 , 其实唐宋以来军队是向右行走的 , 现在我们行人靠右走也是沿用这一习俗 。现在我国火车、汽车司机座位都设在左边 , 以利观察路况 , 安全行车 。
【中国古代有交通规则吗】声明:本篇经验系知识库原创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