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的四大特点

徽派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形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
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的四大特点】 徽派民居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
在中国,“坐北朝南”是大多数民居的基本建造原则 。由于我们国家大部分国土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朝南房屋的门窗可以最大程度“采收”阳光,提升居住的舒适度 。不过,徽派古建筑是一个例外 。
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大多是大门朝北 。这是为什么呢?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当赚了钱的徽商衣锦还乡,准备一掷千金修建家宅时,“风水”成为他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古人重风水,而建房被视为一件关乎子孙福祉,家族运道的大事,更要讲究风水 。
从汉代开始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 。究其原因,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 。
于是,出于对风水的考虑,大多数徽州古民居都选择了“门朝北”,如果实在受条件限制正屋不得不朝南时,人们也会设法开一个“斜门”以求避让 。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
徽派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高宅、深井、大厅,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宅居很深 。
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
徽派民居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
徽州传统床具——满顶床,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 。床前挂帐幔,犹如消息台 。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 。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 。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 。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
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压画桌,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 。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
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四水归堂……徽州民居,以其独具风格的美,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世人关注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