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怎么回事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 。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后来仅仅是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不过近年来有人对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的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提出《扬州十日记》文中存在纰露或自身矛盾的地方,而里面提到的死亡人数也有明显夸大的成分 。他们认为,从南明兵力、扬州守军、清军兵力、居民人数等几个主要方面考查,大抵均可说明《扬州十日记》关于清军屠杀至少八十万人的说法应为夸大说法,而真实发生于历史上的,应是屠城五日,杀害约十万人之数 。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
【嘉定三屠怎么回事】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 。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特示 。”(《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 。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 。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 。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 。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 。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 。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 。遇他兵,勒取如前 。所献不多,辄砍三刀 。至物尽则杀 。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 。”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 。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 。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随冯投降了李成栋,但这是一次无望的起义,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