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
教育一词汉语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 。
教育一词在汉语中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意思是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作品 最早出现教育的作品是】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 。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
推荐阅读
- 韩国为什么要服兵役 中国明星为什么不用服兵役
- 吃了紧急避孕药下个月月经会推迟多久 怀孕期间不能吃什么
- 怎么穿一身黑好看
- 复刻手表和正品区别 复刻版是什么意思
- 怀孕有哪些征兆 怀孕前期有什么症状
- 吃什么食物母乳多 哺乳期吃什么奶水多
- dsl口是什么意思啊 dsl是什么意思啊
- 二建市政好考吗 考试内容有哪些
- 资料员证怎么考 资料员做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