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嗜睡 嗜睡要警惕四种病


每年开学后的两周时间 ,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精神心理专家潘集阳教授都能从门诊患者的构成中发现一些变化 , 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患者明显增多 , 有时甚至占到了门诊病人的半数 。“这些本应该阳光、活泼的少年儿童 , 确诊抑郁、焦虑 , 乃至双向(情感障碍)的都有 。而这些疾病 , 可能最早表现在了孩子们的睡眠上 。”
年轻人群睡眠障碍 我很累 , 为什么睡不着觉? 新华社发 张贤达 作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 与往年聚焦于某个精神心理疾病不同 , 今年的主题聚焦在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状况上 。潘集阳表示 , 精神健康是个人、事业、家庭、人际交往及社会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障碍常见的伴发疾病 , 睡眠紊乱是精神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
开学之后频频嗜睡
高二姑娘重性抑郁障碍
潘集阳每周会出四个单元的门诊 , 从9月中下旬开始 , 他的门诊病人中差不多一半都是未成年的学生群体 。“如果加上那些大学生群体 , 数量会更加庞大 。”
这些庞大的青少年患病群体 , 大多是经出现异常状况后被转介到专家门诊来诊断护出具请假、休学证明的孩子 。在众多的学生门诊对象中 , 读高二的莎莎的症状略显特殊 。她最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症状——嗜睡 , 总也睡不醒 。上课时 , 常常打瞌睡 , 注意力不集中 , 迷迷糊糊 , 甚至睡得很沉 , 叫都叫不醒 , 老师认为莎莎作息不规律 , 于是要求家长好好管教 , 并告诫家长 , 长此以往孩子面临被退学的风险 。家长回家询问孩子为什么会在上课的时候睡觉 , 孩子却说自己不是故意要在课堂上睡觉 , 而是无法克制睡意 。事实上 , 即使周末休息 , 莎莎睡到日上三竿 , 但她还是觉得疲乏、困倦、脑子不清醒 。
家人十分着急 , 带着她看了不少专科、医院 , 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检查 , 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 。经朋友介绍来到暨大附一院睡眠门诊就诊 , 医生通过对莎莎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 发现她存在抑郁情绪 。
对于这个诊断 , 家人表现得很诧异 。莎莎在人前会表现得积极乐观 , 家人跟朋友难以发现她的内在情绪问题 。不知何时起 , 莎莎整天只想睡觉 , 不愿意与人交流 , 不愿出门 , 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 , 也难以静心完成学业 。还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 , 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 称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 曾多次用手掐自己脖子及撞头等伤害自己 。
睡多了 , 是抑郁症的不典型表现
为进一步明确莎莎的睡眠问题 , 莎莎做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 , 潘集阳教授考虑莎莎存在重性抑郁障碍、可疑发作性睡病 。就目前情况而言 , 建议其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 , 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 主要治疗原发病即情绪问题 , 睡眠问题也会随之改善 。
“不少人会认为失眠与抑郁症息息相关 , 但睡眠过多同样也与抑郁症相关联 。白天过度嗜睡通常被认为是睡眠紊乱或睡眠不足的结果 。”潘集阳表示 , 这种表现与多种睡眠障碍相关 , 如失眠、睡眠鼾症、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和不宁腿综合征 , 而实际上最常与心理疾病相关 , 特别是抑郁障碍 。
睡眠过多是抑郁症的不典型表现 , 更多见于年轻人(<30岁抑郁症患者中有40% , 50岁抑郁症患者中10%)和女性 , 主要表现包括白天嗜睡 , 日间休息后感觉不能恢复精力或警觉 , 但不包括夜间睡眠 。这一现象与长期、严重和难治性抑郁症有关 , 也可能提示潜在的双相障碍 。因此 , 早期识别与治疗是改善患者睡眠问题及预后的重要保障 。
“因此 , 在青少年的睡眠问题的同时 , 更应该注意其精神心理上可能隐藏的潜在问题 。”
“睡不醒”的人生
这种睡病也伴随焦虑、抑郁
在潘集阳的门诊中 , 并不缺乏各种出现极端状况的小患者 。有睡不好的 , 有特别嗜睡的 , 而初三孩子小林则是随时随地都能睡着的一个小患者 。上课打瞌睡、无法集中精神听课 , 吃饭、考试、进行体育活动时 , 她都无法控制地想睡觉 , 不分场合都能睡着 。此外 , 她在玩耍、大笑或生气时 , 还会突然跌倒、浑身没力气 , 几分钟后恢复如常 。家长一开始还以为是业压力太大 , 作息不规律 , 可以休息调养 。反复多次没有改善这才走进了医院进行检查 。
患者在睡眠心理科接受治疗 。
辗转于儿科、神经内科、精神医学科等科室 , 曾被诊断为癫痫、神经发育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境障碍等疾病 , 但都没有查出明显异常的检查结果 。在暨大附一院睡眠医学中心完善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 , 最终确诊疾病为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 。通过系统的服药治疗及睡眠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 小林的日间嗜睡症状明显改善 。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性疾病 , 在生活中罕见 , 难以立即识别 , 可能延误治疗 。但明确诊断后 , 通过及时、系统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 疗效显著 。”潘集阳介绍说 , 如果遇到对睡眠障碍等疾病认识不足的医生 , 根据孩子的症状 , 很容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 从发病到确诊往往经历2-10年之久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 , 以难控制的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或醒后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 , 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 。小林这种‘一激动就跌倒但神志清楚’的异常是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的特异性症状 , 在很多同类患者中也经常出现 。”
潘集阳表示 , 我国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约为0.033% , 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 , 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发作性睡病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 , 不影响智力、记忆力及生长发育 , 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 要警惕发作性睡病 , 尽快到睡眠医学门诊就诊 , 尽早明确诊断 。
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
不应忌讳用药和住院治疗
“结合临床上的实践和国内同行们的经验 ,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确实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 。这和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日益关切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莫大的关联 。”潘集阳表示 , 但在现实当中 , 家长和学校门仍需规避掉一些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误区和盲点 。
新华社照片 。
很多家长都会固执地认为“是药三分毒” , 会担心精神类药物的成瘾性问题 , 并最后将这些担心转化为擅自停药 。“其实目前上市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临床验证 , 且由专业的有科学素养的医学专家开出的 。‘毒性可控 , 获益更大’是我们精神卫生专家们的共识 , 也是医学领域的共识 , 家长们要相信专业人员的治疗方案 。”
除了规范、严谨的用药治疗外 , 定期复诊难、住院难也是青少年群体心理治疗上的一个痛点 。家长们往往担心看个门诊、请假住院会耽误学业 , 殊不知如果让孩子们抱着心理隐患去学习 , 其大打折扣的学习效果更加影响孩子的学业 。“与其到了孩子因厌学、压力大来专家门诊开一年期的请假、休学证明 , 不如一早就定期的找心理专家干预、治疗 。”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王道斌 实习生 叶影
通讯员 张灿城
【为什么嗜睡 嗜睡要警惕四种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