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齐 管仲相齐上上签

管仲相齐(管仲相齐上上签)
张昭是东吴政权的奠基元勋,“受遗辅佐,功勋克举”,一度获得崇高的政治地位 。

(孙权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 。–《吴书 张昭传》
然而由于“赤壁主降”的旧怨,张昭逐渐失宠,退化为位尊而无实权的政治吉祥物,地位遭到孙邵、顾雍、陆逊等人取代,乃至“终身不相” 。
失宠之后的张昭,依然频繁干预朝政,最终祸及子孙,导致嗣子宦途受阻、甚至危及性命 。
孙权晚年清洗张昭后嗣,是因为其家族的影响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东吴的统治根基 。
张昭家族虽然出身淮泗地区,在门风问题上,却与江东门阀无异 。按《晋书 张闿传》记载,张昭后裔放弃了旧日郡望(徐州彭城),转而“著籍丹阳”,成了地道的江左土著 。
张昭子张承,又与诸葛瑾、陆逊家族联姻,还将女儿嫁给孙权太子孙和,四处渗透,无孔不入 。
如此做派,自然引来孙权的提防与憎恶,张昭家族的衰亡,也因此埋下伏笔 。
本文共 5800 字,阅读需 12 分钟
张昭的尴尬地位 张昭其人,虽然出身淮泗,却心向江左;携托孤之重,却屡次受辱,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本节以时间顺序,阐述张昭与孙权的宿怨 。
(1)任子事件
早在建安七年(202),张昭便与孙权构衅 。
是年袁绍病死,曹操威吓孙权送任子(即人质) 。孙权“咨访群臣”,张昭(彭城)与秦松(广陵)却“犹豫不能决”,令孙权大失所望 。
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孙)权质任子 。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 。–《江表传》

曹操逼遣任子,张昭犹豫不能决
孙权之所以咨询张昭与秦松,是因为二人德高望重,而且出身淮泗,按理应该站在孙权一边 。张、秦二人的“犹豫”,代表他们动了投降的念头 。
周瑜闻讯,痛骂奸臣误国,力主不遣任子,令孙权大感宽慰 。
(周瑜曰)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江表传》
周瑜(庐江)与张昭(彭城)同样出身淮泗,但政治立场明显不同 。自此,周瑜为代表的鹰派力量,开始凌驾于张昭为代表的鸽派力量 。
可知早在赤壁之战(208)六年前,张昭便为日后的失宠,埋下伏笔 。
(2)鲁肃事件
作为孙策托孤的二位元勋,张昭与周瑜相互牴牾,明争暗斗不断 。
(孙)策薨,(孙)权统事 。(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吴书 周瑜传》
随着周瑜日渐得宠,张昭也越发失意 。
周瑜的心腹鲁肃,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因此引来张昭的憎恶 。张昭曾旁敲侧击,谗毁鲁肃,称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 。
张昭非(鲁)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鲁)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吴书 鲁肃传》
张昭与鲁肃并无私怨,但打击鲁肃,便是打击周瑜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 。
然而孙权听到张昭的谗言,却一笑置之,反而对鲁肃大加赏赐,“富拟其旧” 。
(孙)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鲁)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吴书 鲁肃传》
孙权的行为,对张昭而言,不啻为一记响亮的耳光 。
(3)赤壁劝降事件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张昭力主降曹,丑态百出 。
孙权恼羞成怒,痛骂张昭“顾妻子,挟私虑”,乃至“拔刀斫案”,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 。
(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江表传》
孙权口中的“诸将吏”,说的不是别人,就是张昭 。彼时力主降曹且具备足够政治能量的臣僚中,唯有张昭一人 。
建安十三年(208)是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孙权对张昭仅仅是失望与不满;在此之后,这种负面情绪进一步升华,演变为鄙视与不屑 。
张昭是孙策的托孤元老,却“终身不相”——孙权先用孙邵,再用顾雍,又用陆逊,故意给张昭坐冷板凳 。
东吴群臣曾推举张昭做丞相,结果孙权讥笑“此公性刚”,弃而不用 。
初,(孙)权当置丞相,众议归(张)昭 。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后孙邵卒,百寮复举(张)昭 。权曰:“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乃用顾雍 。–《吴书 张昭传》
其实张昭是著名的投降派头子,哪里是“性刚”?可知孙权是指桑骂槐,意在羞辱 。
(4)升坛称帝的功过追溯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临坛祭祀时,追忆往昔,大发感慨 。
孙权首先说:“没有周瑜,寡人便做不了皇帝 。”点明了周瑜的元勋地位 。
(孙)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江表传》
孙权接着说:“昔日鲁肃曾经预言寡人称帝,可谓明白事理 。”将鲁肃与周瑜并称 。
(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吴书 鲁肃传》
孙权最后说:“如果赤壁之战时,听了张昭的计策(降曹),那寡人恐怕已经成讨饭的了 。”
(孙)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 。(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江表传》

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孙权所谓的“乞食”,即周瑜口中的“见制于曹操,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 。如此凄凉的境遇,自然不同于“南面称孤” 。
(周瑜曰)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江表传》
称帝大事,群僚毕会,孙权当着江东满朝文武,公开侮辱张昭,还是通过“捧一踩一”的形式,其鄙夷与不屑是不言而喻的 。
张昭受此羞辱,更加失意,紧接着便被夺了兵权 。
(孙)权既称尊号,(张)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 。–《吴书 张昭传》
孙吴实行“授兵制”,勋戚将领可以承袭固定数量的甲士,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见《吕蒙传》与《凌统传》) 。张昭被夺兵,失宠程度足见一斑 。
自此,张昭空有食邑,却丧失了一切权位,无所事事,只得以诗书自娱 。
(张昭)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吴书 张昭传》
(5)卸任之后的多次受辱
在褫夺张昭的权位之后,孙权曾假惺惺地给他上了一个“辅吴将军”的虚衔儿,掩人耳目 。
(孙权)更拜(张昭)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 。–《吴书 张昭传》
张昭虽挂空衔,却无实权 。孙权曾咨访时政,张昭称“刑罚太重”,结果孙权听后“默然”,转而询问顾雍 。在顾雍表示“刑罚确实太重”之后,孙权才“议狱轻刑” 。
(孙)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蠲损 。(孙)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顾)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张)昭所陈 。”于是(孙)权乃议狱轻刑 。–《吴书 顾雍传》
对张昭的提议,孙权装聋作哑,必须要经过顾雍确认,方能施行 。其用心十分明显 。
【管仲相齐 管仲相齐上上签】更重要的是,顾雍出身吴郡四姓,本身属于被提防的群体 。张昭以淮泗出身,辅弼之臣,硬生生混到这个地步,可谓凄凉 。
孙权又大宴群臣,放任诸葛恪嘲弄张昭 。
当时庭前有怪鸟,孙权问之,诸葛恪戏称“此白头翁也” 。
曾有白头鸟集殿前,(孙)权曰:“此何鸟也?”(诸葛)恪曰:“白头翁也 。”张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 。–《江表传》

诸葛恪戏称张昭为白头翁
张昭听出“白头翁”的弦外之音,知道是在嘲讽自己,十分恼怒,与诸葛恪当场拌嘴,结果又被诸葛恪以“鹦鹉”戏谑,举座大笑 。张昭“不能答”,窘迫如此 。
(诸葛)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指张昭)复求鹦父 。”(张)昭不能答,坐中皆欢笑 。–《江表传》
按《江表传》记载,诸葛恪戏弄张昭时,曾称其为“辅吴”,即辅吴将军,可知此事无疑发生在张昭退休之后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诸葛恪与张昭家族有联姻关系,诸葛恪的妹妹嫁给张昭的儿子张承 。按理,诸葛恪虽然“性好嘲谑”,但也不至于如此捉弄亲家,可知此事背后,离不开孙权的授意与默许 。
张昭最后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在孙权封赏公孙渊时(233) 。彼时张昭面折廷诤,结果被孙权“按刀怒骂”,丧失了士大夫最后的尊严 。
(孙)权与(张昭)相反覆,昭意弥切 。权不能堪,案刀而怒 。–《吴书 张昭传》
张昭归家之后,又被孙权拿沙土封了大门,连受打击,郁郁而终 。
张承与张休的尴尬地位 张昭子嗣的相关记载,比较值得注意 。
《吴书》称张承是张昭长子,但张承表字“仲嗣”,按“伯仲叔季”的行辈传统,张承很明显是次子 。
(张昭)长子(张)承,已自封侯 。–《吴书 张昭传》
(张)承字仲嗣,少以才学知名 。–《吴书 张承传》
可知张昭长子,无所记载,彻底失考,未详何故 。
张承的出仕时间,也比较怪异 。
按《张承传》记载,张承出仕,在“孙权为骠骑将军”的同年,问题是孙权获封骠骑将军,事在建安二十四年(219) 。
(孙)权为骠骑将军,辟(张承)西曹掾,出为长沙西部都尉 。–《吴书 张承传》
(建安二十四年)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吴书 吴主传》
按张承卒于赤乌七年(244),时年六十七,可知其生于东汉光和元年(178) 。
(张承)年六十七,赤乌七年卒 。–《吴书 张承传》
换言之,张承出仕时,已经四十二岁 。这在魏晋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尤其是考虑到张昭的政治地位,张承很明显是遭遇禁锢 。
同时代的司马师,曾卷入浮华案,被魏明帝禁锢终身,导致明帝死后(239)始出仕,时年三十二岁 。
有鉴于此,诸葛恪曾讥笑司马师“幼弱”,而彼时的司马师,已经整整四十六岁 。
(诸葛恪曰)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司马师)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 。–《吴书 诸葛恪传》

诸葛恪骂司马师“幼弱”
张承活了六十七岁,连郡守都没做过,只能做低一级的“都尉”,最终官止杂号将军,爵止“乡侯”,还是“都乡侯”,即没有固定食邑的乡侯 。如此境遇,与张昭家族的地位完全不符 。
(张承)后为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 。–《吴书 张承传》
张承虽然宦途受阻,却与东吴权门联姻,构建人脉网络 。
张承娶诸葛瑾之女,彼时大约张昭尚未完全失宠,因此由孙权主婚 。张承所生数女,分别嫁给太子孙和与陆逊之子陆抗 。
(张)承丧妻,(张)昭欲为索诸葛瑾女,承以相与有好,难之 。(孙)权闻而劝焉,遂为婿 。(张承)生女,(孙)权为子(孙)和纳之 。–《吴书 张承传》
陆景母,张承女,诸葛恪外甥 。–《文士传》
陆抗之父陆逊是孙策女婿,陆抗与顾谭又是表兄弟,同气连枝 。
吴郡四姓、会稽四姓之间相互联姻是不成文的传统,淮泗出身的诸葛家族(徐州琅琊)与张昭家族(徐州彭城)能融入这个特殊圈层,足见《晋书》提到的张昭家族“著籍丹阳”所言不虚 。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吴书 张昭传》
张闿字敬绪,丹阳人,吴辅吴将军(张)昭之曾孙也 。–《晋书 张闿传》
张承与公族门阀联姻,开枝散叶,导致“陆景之妻,孙晧之妹,俱张承外孙也” 。陆景即陆抗之子,孙皓则是孙和之子 。相当于两代之后,张承的外孙子娶了外孙女 。
(陆)景妻,孙皓適妹,与(陆)景俱张承外孙也 。–《吴书 陆抗传》
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最终为张承家族招来灭顶之灾 。
孙权晚年重病时,太子孙和地位不稳,遂托言“祭祀”,溜到岳父张休家里商议对策 。张休即张承之弟 。
(孙)权尝寝疾,(孙)和祠祭于庙 。(孙)和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孙)和过所居 。–《吴书 孙和传》

孙和与张休密谋,孙权大怒
此事被孙和政敌孙鲁班得知,称“太子与张休图谋不轨” 。孙权大怒,废黜太子,又诛杀太子生母;张休则因为姻亲关系,被流放交州,之后赐死 。
(孙)权由是发怒,(王)夫人忧死(即赐死),而(孙)和宠稍损,惧于废黜 。–《吴书 孙和传》
(顾承)与兄(顾)谭、张休等俱徙交州,年三十七卒 。–《吴书 顾谭传》
张休比哥哥张承年轻许多(兄弟相差27岁),因此张休受戮时,张承早已死去 。然而联姻的恶果没有因此终止,张承的儿子很快也遭遇飞祸 。
由于张承娶了诸葛瑾的女儿,所以诸葛恪便是张承的舅子 。张承与诸葛氏的女儿,又嫁给孙和,因此诸葛恪便成为孙和正室的亲舅舅 。
(孙)权薨,诸葛恪秉政 。恪即(孙)和妃张(氏)之舅也 。–《吴书 孙和传》
孙亮继位后(252),诸葛恪的地位十分尴尬,因为废太子孙和尚在人间 。朝野传闻,称诸葛恪欲废黜孙亮,改迎孙和复辟 。最终孙和赐死,诸葛恪被杀,张承的儿子张震,也一并伏诛 。
民间或言(诸葛恪)欲迎(孙)和 。–《吴书 孙和传》
(张)震,诸葛恪诛时亦死 。–《吴书 张承传》
张昭家族的婚姻网络,细密铺设了半个世纪,不料作茧自缚,随着政治靠山的倒台,一并灰飞烟灭 。
小结 张昭家族的兴衰史,计其修短,不过半个世纪;但这短短五十余年,却充分体现了一个流寓家族在江东地区的兴废盛衰 。
张昭辅佐孙策,“一则仲父,二则仲父”,北国侧目,言必归美;孰料风云突变,昔日的“仲父”在孙权一朝竟受尽折辱 。
(孙)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 。今子布(张昭字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吴书 张昭传》
张昭大概也很奇怪,事情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 。
孙策死前(200),曾对张昭说“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 。江西即指江北,孙策之意,是如果大事不成,那便归顺北国 。
(孙)策谓(张)昭曰:“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吴历》
在张昭看来,“和平统一”似乎是孙策的愿望,自己不过是执行先主公遗令 。但张昭忘记,“缓步西归”的前提是“正复不克捷” 。
孙权初临幕府(200),正欲大展宏图,做一番事业,结果不出两年,便被张昭劝降(202),心中愤懑是不难想见的 。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与张昭不同,孙权从孙策处得到的遗命,是“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 。因此他对首鼠两端的张昭,是愈发憎恶 。
(孙策曰)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权) 。–《吴书 孙讨逆传》
张昭虽然失势,但威望如故,吴国士人,入宫拜孙权,出宫拜张昭;张休出任太子辅弼,张承又与公族和吴四姓联姻,权力网络愈铺愈大,令孙权更加提防 。
虽然张承之女与孙和的婚事是由孙权主导,但孙权在晚年对权臣结党联姻,是十分提防的 。他曾多次对诸葛瑾提到类似担忧 。
(孙权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吴书 诸葛瑾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