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画 郑板桥的一幅画值多少钱

郑板桥画(郑板桥的一幅画值多少钱)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
——题记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扬州八怪包括:高翔、黄慎、金农、李方膺、李鱓、罗聘、汪士慎、郑板桥(郑燮)八人绘画作品 。我们首先来分享郑板桥《郑夑》白描精品佳作绘画作品 。

郑板桥《郑夑》(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著有《板桥全集》 。
主要传世作品有《兰花图》、《墨兰图》扇、《梅竹图》、《竹石图》、《兰竹图》、《墨竹图》、《华封三祝图》、《竹石图》、《幽兰图》、《墨竹图》、《风竹石图》、《竹兰石图》、《仿文同竹石图》、《墨笔竹石图》、《甘谷菊泉图》、《幽篁兰石图》、《荆棘丛兰图》、《华封三祝图》、《兰竹芳馨图》、《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
清朝中期郑板桥《兰花图》赏析

《兰花图》轴,清,郑夑绘,纸本,墨笔,纵96.3厘米,横4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画上方自题:“乾隆癸酉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山西张道友写兰 。板桥居士郑燮 。”钤“郑燮小印”白文印、“扬州兴化人”白文印 。左下又题:“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看 。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板桥又题 。”钤“鹧鸪”朱文印 。癸酉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 。
郑燮善画兰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亦有所创新 。他评石涛画兰称:“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 。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 。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他从书法中得到启发,主张“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画兰则“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 。因而他所画的兰花既融入了隶书的阳刚之美,又吸收了草书的机趣天然 。
此图画兰花三丛,浓墨写兰叶,纵逸多姿;淡墨画兰花,花心用浓墨点醒,透露出兰花的幽香和生机 。在构图上,三丛兰花错落有致,兰叶相互呼应,以增强画幅的整体感 。两处题跋的安排打破了画兰普通的三角形平稳构图,别具一格 。
清朝中期郑板桥《墨兰图》赏析

《墨兰图》扇页,清,郑燮绘,金笺,墨笔,纵16.8厘米,横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古人云:寒花余几箭 。板桥云:一枝也可入东风 。故拈笔作此 。”“寒字下落‘尽蕙’二字 。板桥又记 。”钤“克柔”朱文印、“郑燮之印”白文印 。
此图是一幅带有自娱性质的画作,作者为了表明“一枝也可入东风”,仅单绘一枝有着鲜花绽放的蕙茎 。作者为了以简胜繁,同时令简约的画作变得富有情调,在构图上,巧于布置,将蕙茎画成右高左低的倒卧“S”形,它不仅打破了右左的平面空间而且分裂了上下的高低空间,令画面因为分割的面积不同而显得生动富有变化 。茎上的花儿也巧于安排,它们处于茎的不同位置,或仰或俯,错落有致 。它们以彼此间的不同位置关系,将茎由一根线变成有律动变化的生命体 。图中以“乱石铺街体”书写的款题,其正斜疏密的墨迹,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成为了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稳定了画面,增强了画作的视觉审美意趣 。
清朝中期郑板桥《梅竹图》赏析

《梅竹图》轴,清,郑燮作,纸本,墨笔,纵127.8厘米,横3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一生从未画兰(误笔“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 。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 。板桥 。”钤“郑燮之印”、“扬州兴化人”二印 。无鉴藏印 。
竹是郑燮最擅长表现的题材,他能出神入化地准确捕捉住竹枝、竹叶在风中摇曳的动态和神韵,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同时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亦最能体现郑燮刚直不阿的人品 。郑燮画梅的作品仅此一幅,但因他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故在梅的表现上亦能挥洒自如,花瓣为中锋运笔,其形状虽方圆不一,但自然的行笔,流畅的圈线,勾勒出了花儿旺盛的生命力 。梅与用润墨表现的青竹在相互映衬中体现了它们不同的美 。
清朝中期郑板桥《竹石图》赏析

《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0厘米,横59.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郑燮所画之竹,形象千姿百态,笔墨变化多端 。同样是数竿竹枝,却有新竹、驼竹、凤竹、晴竹、盆景之竹、庭院之竹、山野之竹、水乡之竹的区别,并呈现各自不同的情态,给人以美的感受 。画面上翠竹两竿,瘦劲挺拔,枝叶偃仰,萧疏清逸 。竹枝下有山石及竹笋数支,恰当衬托出春竹之勃发郁茂,颇富自然之趣 。其言将竹笋与鲥鱼相佐,又创美食之竹,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
自题:“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东风三月初 。为语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焕老年学兄正,板桥郑燮” 。钤“郑燮之印”(白文方印),“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长方印),“歌吹古扬州”(朱文长方印) 。
清朝中期郑板桥《兰竹图》立轴赏析

清 郑燮 兰竹图立轴,纸本,墨笔,纵240.3厘米,横12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此图气势磅礴,山势险峻,巨石峥嵘突兀,一丛丛兰竹,舒散而出 。以枯笔淡墨勾石,浓墨劈兰撇竹,兰叶竹叶偃仰多姿,互为穿插呼应,气韵俨然 。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秀劲绝伦 。著名词曲家蒋士铨谓:“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此画即为佐证 。
清朝中期郑燮《墨竹图》立轴赏析

清 郑燮 墨竹图立轴,墨笔,纸本,纵168.7厘米,横90.5厘米 。北京炎黄艺术馆藏 。
此画中写修竹数竿,长短有殊,左斜右倾,顾盼有情 。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 。竹后几根石柱挺立,水墨勾画,笔法秀挺硬气,皴擦较少却神韵俱全 。竹用浓墨而石取淡笔,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 。全图气势俊逸,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华封三祝图》赏析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华封三祝图》轴纸本 墨笔167.7cmx92.7cm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竹石图》赏析

清 郑板桥郑燮 竹石图纸本 墨笔169cmx90.3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幽兰图》赏析

清 郑板桥郑燮《幽兰图》纸本 墨笔91.5cmx51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墨竹图》赏析

清 郑板桥郑燮 《墨竹图》纸本 墨笔190cmx83cm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风竹石图》赏析

清 郑板桥郑燮 《风竹石图》纸本 墨笔120cmx60cm现藏于安徽博物馆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竹兰石图》赏析

《竹兰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3厘米,横6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图绘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 。构图奇巧,不落俗套 。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 。同时,平整的石壁亦将纷纷杂杂的兰竹统一起来,令画面于繁乱中不失齐整 。用笔率意,施墨润泽,为郑燮竹兰石画的代表作 。
本幅自题七律一首,劝慰友人要象有君子之谓的兰、竹一样心胸开阔,“容纳百千端” 。款署:“绍言老寅长兄教画,板桥弟郑燮 。”钤 “郑燮之印”、“扬州兴化人” 白文印二方 。朱文鉴藏印二方:“无所住斋鉴藏”、“雪浪斋主人四十以后审定真迹”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墨笔竹石图》赏析

《墨笔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60.9厘米,横8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本幅自题:“昨日山头烂酸归,路旁密筱乱牵衣 。何须定要千寻竹,自有清光满翠微 。见翁年学长兄正画,板桥郑燮 。”钤“郑燮之印”白文印、“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印 。鉴藏印有:“福山邓氏”、“黎堂”等 。
郑燮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 。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竹与石相伴而生的画面 。构图简洁,笔法健挺洒脱,于写意之中见写实功底,将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仿文同竹石图》赏析

《仿文同竹石图》轴,清乾隆,郑燮绘,纸本,墨笔,纵208.1厘米,横10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郑夑时年70岁 。图绘山岩陡峭,幽篁静立,枝节疏朗,既写就翠竹之秀劲神采,又表达出郑氏画竹之理念,为其晚年之佳作 。
自题:“乾隆壬午夏五月午后写此” 。钤“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长方印) 。又题:“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 。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 。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燮又记” 。钤“有数竿竹无一点尘”(白文长方印) 。再题:“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 。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 。受老年学兄正,板桥道人郑燮” 。钤“郑燮印”(白文方印),“丙辰进士”(朱文方印),“歌吹古扬州”(朱文长方印) 。鉴藏印:“仓稊乙亥以后所得”(朱文长方印)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墨笔竹石图》赏析

《墨笔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7.6厘米,横5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画上自题:“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 。屡索予画,未有应之 。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因检家中旧幅奉赠 。竹无竿,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赎过耳 。板桥弟郑燮 。”钤“郑燮印”、“克柔”印 。乾隆五年为1740年 。
郑燮最喜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 。他笔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扩大了文人画自娱的内涵,或用以寄托“用世之志”,或歌颂不为俗屈、挺然坚劲的精神 。这种画外意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 。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从题诗上看,是他临时找来一幅自藏的画作,再补题诗以赠 。图中以竹之劲挺、兰之清雅、石之坚韧来比喻“饮牛四长兄”的高尚品格 。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纵横交错,天机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在画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隶书笔法画竹,以纵逸的草书之法画兰,陡峭的岩石则以侧峰用笔简括勾勒出轮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岩石上的题款使画面本身倾斜的对角线构图变得平稳厚重,此外以楷书融入篆隶的“六分半”书欹正相生,清劲纵逸,亦增强了主题的内涵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甘谷菊泉图》赏析

清 郑燮 《甘谷菊泉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89.6厘米,横49.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
此画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 。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 。笔墨放纵,挥洒淋漓,神情飘逸,新意独具 。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 。”作者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幽篁兰石图 》赏析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幽篁兰石图》 纸本墨笔 安徽省博物馆藏 。
郑燮笔下的竹,无论是新竹、老竹、晴竹、雨竹、水乡之竹、山野之竹,无不赋予它们以性格和生命,达到神情逼肖,栩栩如生,富有感人的生命力,给观者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 。此画同样表现修竹、兰花与文石 。画上有罗聘的题款:不厌东豀碧玉君,天坛双凤有时闻 。一峰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绛云,罗聘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荆棘丛兰图 》赏析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荆棘丛兰图》 纸本墨笔 南京博物馆藏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兰竹芳馨图》赏析

郑燮《兰竹芳馨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89.8厘米,横49.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
《兰竹芳馨图》写两山相对,悬崖沟谷之上,兰竹丛生,相对而发,遥相呼应 。山石以枯笔写出,几点横皴,便描尽山势之险 。浓墨撇写兰竹,飘逸潇洒,气韵飞动 。郑板桥一向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以期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在这幅画中诗画相辅,互为点衬,反映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
该画中有上题:兰竹芳馨不等闲,同根并蒂好相攀,百年兄弟开怀抱,莫谓分居彼此山 。
清朝中期郑板桥(郑燮)《修竹新篁图》赏析

清朝中期郑板桥《修竹新篁图》
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力俱足 。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 。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 。
【郑板桥画 郑板桥的一幅画值多少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