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出淤泥而不染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出淤泥而不染(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熙宁四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此文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
【莲出淤泥而不染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
这亦是周敦颐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 。《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名利之人 。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 。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 。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