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地图 中国地图全图

中国海洋地图(中国地图全图)
中国海岸线
海岸线处于海陆界面的交汇处,不仅是海陆的分界线,还载负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对海平面升降、新构造运动、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及近岸海洋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

领海基点
对于海岸类型的划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还受潮汐、海流、海平面变化、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岩石性质、地貌形态、入海河流及生物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
海岸线分类系统
本研究根据岸线所在地理环境及海岸开发情况,将海岸线类型分为人工岸线和自然岸线两个一级类,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分别分为5个和6个二级类 。
各个时期中国大陆海岸线变化距离分布图
众所周知,海岸开发是实现海洋开发战略的“起跑线”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对海岸剧烈的影响 。30年来受海陆相互作用和人为开发综合影响,海岸线总长度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增加了714.3km,其中在前、中、后期分别增加了107.4,244.1和362.8km 。
各时期我国大陆海岸线变化新增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对比
在人为开发作用下,一些曲折的淤泥质海岸和海湾被围垦养殖,使海岸线变短,而在港口区域建设码头及一些“凸”字形围垦养殖导致海岸线增长,还有一些近岸岛屿受陆连岛开发作用影响(如辽宁西中岛、广东三灶岛、高栏岛等),成为陆地的一部分,从而导致海岸线增长;另一方面,河口泥沙沉积、沙坝增长等自然因素也使海岸线总长度增加,如黄河口泥沙冲淤造陆 。
中国大陆海岸带地区 1985—2010 年围垦强度及状况(未包含港澳台和南海区域)
30年来我国大陆海岸线受人为开发影响显著,人工岸线长度在1980年为3753km,占大陆海岸线长度的24%,到2010年则达9175km,占总长度的56.1%,人工岸线以180.7/a的速率增加,其中前、中及后期人工岸线增长速度分别为243、170.9和128.3km/a,与之对应,自然岸线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以-232.3、-146.5和-92km/a的速度递减 。
中国大陆海岸线范围
由此可见,在人为开发和海陆相互作用综合影响下,我国大陆海岸线长度及类型处于动态变化中 。在人工岸线类型中尽管标志城镇建设的围堤所占比例不高,但呈现出每10年翻1倍的速度增长,这是由于海岸环境的宜居优势驱动了近岸城镇扩张;交通围堤在后期增长速度最大;码头岸线在前期、中期均呈增长的趋势,但后期的增长趋势最剧烈,码头岸线的急剧增长体现了我国远洋贸易的增长,这与后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急剧增长相吻合;农田围堤持续减少,但在中期减少幅度最大,这是由于大量农田被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围垦养殖,其次是被开发用于城镇建设;盐田围堤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养殖围堤在前期和中期均有大幅度的增加,前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海岸大开发浪潮下进行的,主要是围垦沿海农田、开发砂质海岸以及围填海湾,中期养殖围垦持续增长,到后期,由于易开发海岸资源减少,围垦养殖方式增幅急剧变缓 。在自然岸线类型中基岩岸线所占比例有所减少;砂砾质岸线所占比例减少幅度较大,其中以中期减少幅度最显著;生物岸线长度及所占比重持续减少,前期减少幅度最显著 。
长江三角洲各区域围垦情况图(江苏沿岸; 长江口内地区; 南汇及杭州湾北岸; 杭州湾南岸)
杭州湾-长江口段岸线变化图
葫芦岛港-辽河口段岸线变化图
吕四-海州湾段岸线变化图
潍河口-滦河口段岸线变化图
珠江口段岸线变化图
综上所述可知30年来我国大陆海岸线变化时空异质性显著 。整体而言,人类开发活动是海岸变化的主导因素,局部岸段呈自然演变特征 。海岸开发过程中新增土地类型及数量变化特征体现了30年来我国海岸开发模式的转变:早期海岸开发以围垦农田和养殖为主,中期以围垦农田及养殖所占比例相对降低,而后期海岸开发中经济附加值较高的港口码头建设和城镇建设型海岸开发所占比例逐渐上升 。
【中国海洋地图 中国地图全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