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多大岁数双手被反捆 , 却昂首挺胸、含笑赴死!每当看到王孝和24岁那年牺牲前的照片 , 73岁的王佩民都会潸然落泪 。
1948年9月30日 , 地下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英勇就义 。一组《大公报》采访人员拍摄的照片 , 记录下王孝和慷慨就义的最后时刻 。
图①:王孝和临刑前致父母的遗书 。
图②:听闻敌人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戡乱未遂”的所谓罪行判处自己时 , 王孝和含笑以对 。资料图片
是怎样的力量 , 能够令人以笑容直面死亡?
王孝和牺牲21天后 , 遗腹女王佩民出生 。70多年来 , 她一直在“找寻” 。面对临刑前的笑容 , 她特别想知道 , 当时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 。
王佩民竭尽所能找寻跟有关的事物 。留下的珍贵遗产 , 除了这组照片 , 就是在狱中写下的家书 。展信若晤 , 见字如面 , 一封封家书让王佩民跨越时空走近、读懂 。
在被捕后5个多月的铁窗斗争中 , 王孝和写下了50封家书 , 平均3天一封 , 最短的53个字 。佩民的名字 , 正是他在遗书中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起的 。临刑前 , 他仍不忘在遗书中勉励工友:“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
王孝和牺牲一年零一天后 , 新中国宣告成立 。王佩民渐渐明白 , 书为 , 笑由心生 , 心中希冀光明 , 笑容自然流露在脸上 , 这笑容里有对敌人的轻蔑 , 有对光明的期盼 , 有为而牺牲的坦然自若 , 这是的微笑 。
强调 , 、要经常“重温烈士的家书” 。2022 年9月 , 在第二集体学习时指出 , “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
片纸千钧重 , 家书意万重 。近70年来 , 评弹、戏剧等反映王孝和家书的文艺作品迭出 , 蕴在笺札中的烈士形象日趋丰富立体 , 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王孝和 , 循着事踪笔迹 , 从字里行间感悟家国情怀 , 在薪火相传中汲取奋进力量 。
“00后”演员心中的原型王孝和
“走近王孝和 , 方能演好《王孝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我们是同龄人”
学艺5年多 , 登台一年半 , 21岁的上海评弹团演员季毅洋之一次担纲主演 , 角色正是王孝和 。3月27日 , 评弹《王孝和》在上海天蟾逸夫剧院复排重演 , 3名主角中 , 两名是“90后”“00后”演员 。
一双素手轻拨琵琶 , 五指连弹奏动三弦 , 柔情的吴侬软语间 , 多了几分荡气回肠——“好容易养儿到如今 , 今天完成了我一生 。总算是做人目的未违背 , 未曾轻掷好青春……”季毅洋娓娓道来的这段唱词 , 出自王孝和致父母的遗书 。
评弹《王孝和》始创于1955年 , 今年初入选上海市“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 。不久前 , 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赴龙华烈士陵园为王孝和烈士扫墓 , 季毅洋逐字逐句研读50封家书 , 王孝和的形象在他心中愈发清晰 。“之前 , 台词是背下来的 , 如今脱口而出 。”放下一沓写满笔记的台词本 , 眼眸清澈的季毅洋若有所思:“走近王孝和 , 方能演好《王孝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我们是同龄人 。”
15岁那年 , 季毅洋考入苏州评弹学校 。这个年纪的王孝和 , 是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一名在校学生 。他选择英语专业与儿时经历密不可分 , 王孝和的王福定是名轮船火夫 , 因语言不通 , 常遭外籍船老板欺辱 。王孝和决心学好英语 , 将来为和工人们争取权益 。即便被捕后身陷囹圄 , 他仍牵挂着海上漂泊的 , 在11封家书均有提及:“之船可到了吧!他老人家身体可好?”“请勿必为男多虑 , 还是安心上船去为盼”……
17岁那年 , 季毅洋之一次从专业必弹唱课上听到王孝和这个名字 。正是17岁的年纪 , 王孝和加入了中国 , 宣誓这天恰是5月4日 。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的王孝和史料陈列展 , 至今保存着王孝和亲笔写下的一张泛黄纸条——“守纪律 , 利益之一 。D的秘密不得疏忽轻泄 。负责任 , 规定任务要完成 。多计划 , 养成独立的能力 。同志间 , 勤勉和批评相爱惜 。”其中 , D是的代称 。朴实无华的句子 , 饱一名年轻员的赤诚 。
19岁那年 , 季毅洋毕业参加工作 , 成为上海评弹团的一名演员 。同样的年龄 , 王孝和考入上海电力公司杨树浦发电厂 , 在总控制室当抄表员 , 自此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他参与了1946年的上海电力公司大和声援1948年的申新九厂运动 , 年纪轻轻就挑起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党团的担子 。王孝和被捕后 , 家书中附着的一份律师辩诉状这样评价:“被告人王孝和在上海电力公司服务有年 , 工作勤劳 , 待人笃诚 , 深为员工同人所器重 , 故得被推选为工会常务理事……”
1948年4月21日 , 因叛徒 , 王孝和被逮捕 。彼时 , 他的大女儿王佩琴才满周岁 , 妻子忻玉瑛刚怀上第二个孩子 。狱中 , 他受尽 , 一度因电刑昏厥 , 但始终保守了党的秘密 。
大义凛然的他 , 也有难以割舍的牵挂 。
作为长兄 , 王孝和惦念弟弟们的学业 。就义前76天 , 他在家书中关切地问:“二弟这学期考的成绩如何 , 请告诉我 。”
作为 , 王孝和想念刚断奶的长女佩琴 。就义前60天 , 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坐了牢 , 累得小孩子也苦了 。(探监时)我只望了她那卷发下的小脸儿您的肩上 , 要再来看一下时 , 环境已不许可了 。但只听得她在哭 , 您在哄她说:喏 , 喏 , 阿爹喏……”
作为丈夫 , 王孝和最放心不下怀有身孕的妻子 。就义前27天 , 他仍在信中写道:“您的分娩地点是(父母居住的)三马路 , 比(租住的)杨树浦来得好……我想这对您在医院里住了一星期或两星期以后是比较好些的 , 否则您孤苦伶仃独自在杨树浦 , 我虽在牢也放心不下……”
王孝和牵肠挂肚 , 也憧憬未来 。在给妻子的家书中 , 他对即将出生的孩子满怀期待:“您自己的身体更应保重 , 因为不久您要做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 我已经告诉了我的难友们请他们吃红蛋哩!”
无计可施的敌人 , 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戡乱未遂”的所谓罪行判处王孝和 。王孝和毫无惧色 , 留下3封绝笔遗书 , 一封给狱中难友 , 一封给父母 , 一封给即将分娩的妻子 。
“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身体切切保重 , 不久还可为我申冤、!”——一阵急促的三弦连弹将演出推向 , 家书中这段力透纸背的化作铿锵唱词 , 余音在剧场上空久久回荡 ,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
座无虚席的剧场里 , 一位满鬓斑白的老人早已泣如雨下——她便是王佩民 , 王孝和家书中那个“未来的孩子” , 如今已是古稀老人 。
谢幕时 , 王佩民走上舞台 , 从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手中接过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1955年版及2022 年版的评弹《王孝和》珍海报 。
1955年 , 上海评弹团将王孝和事迹搬上舞台 , 改编为中篇评弹《王孝和》 , 由安等演员在上海静园书场首演 , 创下连演3个月、观众7万多人的高票房 。
2022 年 , 89岁的安罹患癌症 , 在当年11月的告别演出上 , 这位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抱病登台 , 与高博文联袂对唱 , 曲目正是《王孝和》 。2022 年10月 , 安溘然长逝 , 就在这一年 , 季毅洋考入上海评弹团 , 拜入高博文门下 , 《王孝和》成为三代评弹演员薪火相传的经典曲目 。
图③:3月27日 , 评弹《王孝和》在上海天蟾逸夫剧院复排重演 , 王孝和的二女儿王佩民(右六)与演员合影留念 。上海评弹团供图
图④:上海电力大学编排的舞剧版《王孝和》剧照 。上海电力大学供图
女儿心中的王孝和
“爸爸希望我知道他‘是怎样 , 为什么与世永别的’ , 如今 , 我多么渴望爸爸知道 , 女儿没有辜负他”
曾经 , 王佩民会莫名羡慕身边的人 。她羡慕比自己大1岁7个月的姐姐佩琴 , 曾倚在厚实的肩膀上玩耍;她羡慕邻居家的小伙伴 , 能牵着的大手放学回家……成年后 , 她甚至羡慕自己的两个女儿 , 只要孩子们愿意 , 随时能一头扎进怀里撒娇 , 她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 。
之于她 , 就是一幅肖像 。
1949年11月5日 , 王佩民刚满周岁 , 长辈抱着她参加上海电力工会为王孝和烈士的公祭大会 。会场上 , 一张画像画着的正是王孝和 。画像前 , 王佩民与素未谋面的留下一张跨越时空的黑白“合影” 。
“千千万万有良心有正义人士 , 还活在世上 , 他们会为儿算这笔血账的 。”临刑前致父母的绝笔信中 , 王孝和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他牺牲的1948年9月 , 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从远方的隆隆炮火声中 , 王孝和似乎听到了光明的足音 , 8个月后上海 。
“儿之亡 , 对儿个人虽是件大事 , 但对此时此地的说来 , 那又有什么呢!”王孝和在家书意叮嘱父母:“琴女及未来的孩子佩民 , 应告诉他们 , 儿是怎样 , 为什么与世永别的!”
几十年来 , 不论学校就读期间 , 还是毕业参加工作后 , 王佩民每每说起自己的名字 , 大家便会围上来关切地问:“你就是王孝和烈士的女儿啊!”王佩民日益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并未远去 。
“我要好好努力 , 不能辜负了爸爸 。”王佩民考入上海中学 , 毕业后主动到基层工作 , 成为原上海电讯器材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24岁时 , 她加入了中国 。24岁 , 的生命永远定格 , 对女儿来说 , 则是接续传承的新起点 。
“做一名像那样的员 。”王佩民兢兢业业 , 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上世纪80年代 , 电脑普及伊始 , 年近半百的她克服困难 , 自学操作系统 。调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后 , 王佩民长期从事《上海年鉴》编辑工作 。面对大量的经济发展数据 , 她并不觉得枯燥 , 逐字逐句校核 。“我要替爸爸好好看一看 , 这日新月异的新上海 。”
1997年 , 王佩民当选上海市第七次会代表 。作为表 , 她深入基层听取群众呼声 , 积极宣讲党的路线方针 。王佩民以为榜样 , 切实履职尽责 , 得到党和群众认可 , 后又当选上海市第八次会代表 。
“爸爸希望我知道他‘是怎样 , 为什么与世永别的’ , 如今 , 我多么渴望爸爸知道 , 女儿没有辜负他 。”王佩民说 。
这些年 , 王佩民一直在收集、整理的遗物 , 一点一点走近他 。2001年初 , 在上海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时 , 王佩民无意中发现在狱中写下的47封家书原件 。
“我小时候见过临刑前留下的3封遗书 , 但从不知道还写过这么多家书 , 母亲也从未提起过 。”王佩民说 , 给家中寄信时 , 母亲忻玉瑛尚不识字 , 只能托邻居代念 。
王孝和牺牲后 , 年仅20岁的忻玉瑛一度精神恍惚 。1949年5月 , 上海这天 , 忻玉瑛冲上街头 , 看到战士便问:“见过王孝和吗?进城了 , 我们家孝和该回来了……”1952年 , 上安排忻玉瑛进入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 后到上海电力公司工作 。时隔半个多世纪 , 展读这47封家书 , 母女俩相拥而泣 。
一封封家书丰富了王佩民对的认识:他的饮食口味偏重 , 家书中总不忘叮嘱妻子将“咸菜烧得油些”带给他;他个性豪爽、为人慷慨 , 狱中收到亲友送来的十几个粽子 , 当即“与难友们一下子吃了” , 并高兴地写道“其味道之好没有一个不称赞”;他也会睹物思人 , 吃到家人送来的栗子时 , 便在家书中询问 , 此物大概是爸爸带来的吧 。
“以前 , 我心中的是位大义凛然的英雄 , 为了党的事业可以牺牲一切 。从这些家书中 , 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珍重亲情、乐于分享快乐的 , 即便身处铁窗监牢 , 也是那样的乐观豁达 。”退休后 , 王佩民带着对家国情怀的感悟走上荧屏 , 参加了电视台《朗读者》等节目的录制 。越来越多的人同王佩民一起 , 透过一封封红色家书走近王孝和 , 追寻这位永远年轻的先烈 。
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王孝和
“像王孝和那样 , 到更需要我、更能磨练我的地方去”
一束光柱 , 透过微尘 , 投射进青瓦红砖的厂房车间 , 为斑驳墙壁添上一抹亮色 。
一群青年 , 身着工装 , 穿梭于纵横交错的管线走廊 , 灵动舞姿洋溢着青春活力 。
黄浦江畔 , 王孝和70多年前工作过的杨树浦发电厂已被改造成工业遗迹公园 , 沉浸式情景剧《王孝和》正在这里排演 。
循着烈士生前的足迹 , 观众能够在移步换景中行进式观演:全长500米的演出长廊 , 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 , 全景式还原了王孝和发动工潮、铁窗斗争、法庭抗辩、英勇就义等10幕场景 。
实地实景 , 立体呈现——这场1小时的沉浸式情景剧由上海电力大学和杨树浦发电厂联合 , 历时3个多月精心编排 , 目前已进排试演阶段 , 将于今年“七一”前面向公演 。60多名演员全部 上海电力大学话剧团和舞蹈团 。
“每当我试着走近王孝和时 , 内心都会深受触动 。”已饰演王孝和近3年的刘松林 , 是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 。回忆起最早听闻王孝和故事时的情景 , 刘松林记忆犹新 。
2022 年6月 , 学校学生到杨树浦发电厂参观 , 一组《大公报》采访人员拍下的照片深深震撼了刘松林 。画面中的王孝和被反手捆绑着 , 正由法警押解至刑场 , 他昂首挺胸 , 面露微笑 , 目光坚定 , 毫无惧色 。“王孝和的笑容感染着今天的我们 , 却震撼着在场的敌人 。”刘松林颇为感慨:照片中的角色似乎颠倒了过来 , 全副武装的法警紧张不安 , 被审判者从容自若 。
“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刘松林从王孝和的遗书中深刻感悟到了烈士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精神 。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 我们理应用实际行动来缅怀这位对光明孜孜以求的先烈 。”刘松林说 , 参观杨树浦发电厂的同学中有不少校话剧团成员 , 大家提议以王孝和的英雄事迹排演一出戏剧 。得到上海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支持 , 编排筹演工作随即展开 , 刘松林被确定为王孝和的饰演者 。他与伙伴们认真研读烈士家书 , 感悟笔端流淌的热血与 。
2022 年10月 , 戏剧《王孝和——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上海电力大学迎新晚会上首演 , 并在互联 上同步直播 , 广受好评 。一个月后 , 音画诗版《王孝和——我以我血荐轩辕》入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示范党课 , 在全市高校推广展示 。近3年来 , 剧目历经5次改编重排 。得益于对人物形象的出色塑造 , 刘松林被选为校话剧团团长 。
今年1月 , 上海电力大学党建服务中心与杨树浦发电厂签署《王孝和烈士史料挖掘项目合作协议》 , 提出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的部分场地 , 以艺术形式再现烈士事迹 。沉浸式情景剧应运而生 , 即将毕业的刘松林再度饰演王孝和 。
“这是毕业前最后一次饰演王孝和 , 我希望为自己的大学时光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尽管要忙着求职、写毕业论文 , 刘松林仍一场不落地参加排练 。
近3年来的耳濡目染 , 也改变了刘松林的择业观 。作为一名从外省考入上海的大学生 , 留沪工作一度是刘松林的首选 。但今年毕业找工作时 , 他婉拒了上海市区一家国企的 , 选择签约安徽中煤新集利辛发电公司 。这家公司距县城近30公里 , 难与大都市的繁华媲美 , 却是安徽省首个百万千瓦级煤电一体化电厂 。“像王孝和那样 , 到更需要我、更能磨练我的地方去 。”刘松林语气坚定 。
1942年底 , 王孝和结束了励志英文专科学校的学业 , 报考了海关、邮电局和上海电力公司 , 被3家单位同时录取 。王孝和原本属意海关 , 父母则认为邮电局更稳当 。作为 , 王孝和主动请示了党 。考虑到上海电力公司的工会相对薄弱 , 需进一步加强力量 , 上在尊重王孝和自主意愿的前提下提出了建议 。
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孝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电力公司 , 被分配至当时全国发电量更大的杨树浦发电厂 。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作的5年多时间 , 王孝和从一名年轻抄表员成长为代表2800多名工人的工会常务理事 。
“电力工人是光明的守护者 , 心怀光明的王孝和是电力学子更好的榜样 。”刘松林说 , 《王孝和》剧组中多名演员今年即将毕业 , 不少同学选择到电力一线和艰苦地区就业 , 王孝和的择业观正影响着新时代电力学子的就业选择 。
1952年 , 上安排王孝和遗孀忻玉瑛到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脱产学习4年 , 这所学校正是上海电力大学的前身 。上海电力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 , 近5年进入电力系统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 , 到中西部地区的占38.2% , 比例逐年提高 。
“沉浸式情景剧《王孝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 需要持续创新形式、激活红色、教育引导学生 , 更好地赓续人精神血脉 。”上海电力大学李明福由衷感慨 , “红色家书是跨越时空的对话、直抵心灵的教育 。”
( ??
【1948年多大岁数,1956年多大年龄】以上就是与1948年多大岁数相关内容 , 是关于上海电力大学的分享 。看完1956年多大年龄后 , 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
- 腾讯会议电脑版怎么下载 腾讯会议2021最新版下载安装方法
- 算2个人的生辰婚姻,生辰八字测两人关系
- 属鼠男和属鼠女生生肖配对,生肖鼠和生肖鼠相配吗
- 图怪兽如何抠图 图怪兽一键智能抠图方法
- sai怎么导入笔刷 sai笔刷创建导入教程
- 图怪兽海报制作教程 图怪兽快速制作海报方法
- 成都人气最高的古镇
- 奥德赛艾吉奥套装怎么获得
- 写真布条幅防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