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最唯美的名字 李白的诗句唯美赏析

古风2
李白
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 。
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耀 。
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 。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 。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 。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 。
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因此而破 。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 “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 并逃隐海上 。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 。”《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 。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 。《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 。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 。“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 。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 。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 。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 。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 。寥寥数句,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
波滔天,尧咨嗟 。
大禹理百川,
儿啼不窥家 。
杀湍堙洪水,
九州始蚕麻 。
其害乃去,
茫然风沙 。
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无渡河苦渡之 。
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 。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
李白诗鉴赏
《公无渡河》又题《箜篌引》,为乐府古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白首狂夫”,在早上“披发提壶”,想徒步横渡滔滔黄河!惊恐的妻子赶来,没等她阻止,无情的波浪已将他吞没 。悲恸的妻子因此“援箜篌(古拨弦乐器)而歌”:“公无(毋)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情极为悽妻怆 。
歌毕,亦投身急流而死 。
自梁至唐,刘孝威、张正见、王建、李贺、温庭筠等,均以此题作过悲慨动人的歌诗 。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 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 。“波滔天,尧咨嗟”!
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 。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 。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 。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 。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 。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 雪山”的鲸齿冤魂 。这景象是恐怖的 。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 。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 。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
全诗就这样结束了 。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 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 。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 。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 。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其中 。
独漉篇
李白
独漉水中泥,
水浊不见月 。
不见月尚可,
水深行人没 。
越鸟从南来,
胡雁亦北度 。
我欲弯弓向天射,
惜其中道失归路 。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
不断犀象,锈涩苔生 。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
为君一击,鹏搏九天 。
李白诗鉴赏
《独漉篇》原为乐府“拂舞歌”五曲之一,古辞以“刀鸣削中,倚床无施 。父仇不报,欲活何为”,抒写了污浊之世为父复仇的儿女之愤 。
“独漉水中泥”,“独漉”在今河北,传说它遄急浚深、浊流滚滚,即使在月明之夜,也吞没过许多行人 。此诗首解先以憎恶的辞色,述说它“水浊不见月”的污浊,第三句“不见月尚可”,又在复沓中递进一层,揭出它“水深行人没”的罪恶 。这“独漉”水大抵只是一种象征:诗人所愤切斥责的,其实就是占据了长安,并将“河北”诸郡以污浊之水吞没的安禄山叛军!他们不正如肆虐河北的独漉水一样,暗了天月,吞噬了无数生灵么?
接着由纷乱的时局,转写诗人客中飘泊、报国无门的孤愤 。当中原深受罹乱时,诗人正孤身一人,飘泊在东南 。眼看着“越鸟南来”、“胡雁北度”,诗人心中不胜悲哀:那鸟雁飞归的北方,不正是河山拱卫的京师所在吗?而今陷于叛军的铁蹄之下,自己却只能避难客中,这实在是最令诗人痛苦的 。“我欲弯弓向天射”一句,就是在这痛苦心境中激发的“射天”
奇思 。它与“拨剑四顾心茫然”一样,表达了一种无可发泄的苦闷 。但弯弓射天,又怕误伤了空中的鸟、雁,徒然使它们中道折翮、失却归路,这真叫人左右为难!眼望月下的树影,偶有落叶在风中飘坠,诗人不禁一声长叹:“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他不正如这风中落叶一样,飘荡无主?
自“罗帷舒卷”以下,诗境陡转:四野万籁俱寂,诗人却还独伫空堂,他究竟在等待着谁?门边的罗帷忽然飘拂起来,仿佛有人正披帷而入 。诗人惊喜中转身,才发现来客只有清风!随着罗帷之开,月光便无声“直入”,正如豪爽的友人,未打招呼便闯了进来—— 然而它只是月光的“无心”造访,又哪有深意可解?这四句从清风、明月的入室,表现诗人似有所待的心境,思致妙绝 。而且以动写静,愈加将诗人客中无伴的寂寞,衬托得孤寂冷落 。
诗人所期待的,就是参与平叛、为国雪耻之用 。
“ 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 。它如同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 。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 。这雄剑的命运,不正是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写照么?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锈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 。
此诗末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 。据《幽明录》记,楚文王得一神鹰,带到云梦泽打猎 。此鹰对攻击凶猛的鸱、鸢毫无兴趣,只是“瞪目远瞩云际” 。突见“一物鲜白不辨”,它即“竦翮而升,轰若飞电 。须叟羽堕如雪,血下如雨 。良久,有大鸟坠地,其两翅广十余里”——那是被神鹰击落的九天巨鹏!此诗结句所展示的,就是这神鹰击天的奇壮一幕 。从高高的云天之上,传来了多么自豪的巨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是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所发出的、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啸声!这啸声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中国 。它预告着诗人飘泊生涯的终止—— 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
【李白诗中最唯美的名字 李白的诗句唯美赏析】此诗共分六解(乐曲的章节),初读起来似乎“解各一意”、互不相属,其实却是“峰断云连”、浑然一体 。从时局的动乱,引出客中飘泊的悲愤;从独伫空堂的期待,写到雄剑挂壁的啸吟;最后壮心难抑、磅礴直上,化出神鹰击天的奇景 。其诗情先借助五、七言长句盘旋、摩荡,然后在劲健有力的四言短句中排宕而出 。诗虽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晚年,而奇幻峥嵘之思、雄迈悲慨之气,就是与壮年时代的名作《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亦更见其深沉而一无逊色之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