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 ,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 君子也 。如用之 , 则吾从先进 。”
【注释】
▲先进:士族阶层通过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 。
▲后进:卿大夫子弟 , 贵族世袭制度中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
▲野人:庶民百姓或士人自谦之词 。指没有尊位的人 。
▲君子:本义指国君之子 , 生下来就有尊位的贵族阶层 。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增加了道德的含义 。
▲吾从先进:我选用先学习而后做官的人 。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 , 是平民子弟;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 , 是卿大夫子弟 。如果要我选用人才 , 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
【学而思】
儒家思想是先学做人 , 再学做事 。子曰:“修己以敬 , 修己以安人” , 先修己 , 后安人 , “吾从先进”是孔子主张先求学再做官 。
参读《先进篇》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 , 有社稷焉 , 何必读书 , 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
杨伯峻《论语译注》:先进 , 后进——这两个术语的解释很多 , 都不恰当 。译文本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而略有取舍 。孔子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人 , 对于当时的卿大夫子弟 , 承袭父兄的庇荫[bì yìn] , 在做官中去学习的情况可能不满意 。《孟子·告子下》引葵丘之盟约说:“世无世官” , 又说 , “取士必得” , 那么 , 孔子所谓“先进”一般指“士” 。
【知识扩展】
《资治通鉴·齐纪六·齐明帝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帝与群臣论选调曰:“近世高卑出身 , 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曰:“未审上古以来 , 张官列位 , 为膏粱子弟乎 , 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 。”冲曰:“然则陛下何为专取门品 , 不拔才能乎?”帝曰:“苟有过人之才 , 不患不知 。然君子之门 , 借使无当世之用 , 要自德行纯笃 , 朕故用之 。”冲曰:“傅说、吕望 , 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 , 旷世乃有一二耳 。”秘书令李彪曰:“陛下若专取门地 , 不审鲁之三卿 , 孰若四科?”著作佐郎韩显宗曰:“陛下岂可以贵袭贵 , 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卓然、出类拔萃者 , 朕亦不拘此制 。”顷之 , 刘昶入朝 。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 , 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 。何者?清浊同流 , 混齐一等 , 君子小人 , 名器无别 , 此殊为不可 。我今八族以上士人 , 品第有九;九品之外 , 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若有其人 , 可起家为三公 。正恐贤才难得 , 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 。”
【译文】孝文帝与群臣们议论选拔调派官员之事 , 他问道:“近世以来 , 出身高卑贵贱 , 各有一定 , 这样划分如何呢?”李冲反问道:“不知道上古以来 , 分官列位 , 其目的是为了那些膏粱子弟们呢?还是为了治理国家呢?”孝文帝回答:“当然是为了治理天下 。”李冲又问:“那么陛下为什么专门选取门第出身 , 而不注重才能方面的选拔呢?”孝文帝说:“如果其人有过人的才能 , 不怕不为人所知 。然而 , 君子门第出身 , 即使没有为当世所用之才能 , 但终归在德行方面要纯洁笃实一些 , 朕所以选用他们 。”李冲道:“难道傅说、吕望可以凭门第出身得到吗?”孝文帝回答:“这种不平常的人才 , 旷世才有一二 。”这时 , 秘书令李彪也说道:“陛下如果专以门第取士 , 那么对于鲁国的三卿季孙、孟孙、叔孙氏与孔门四科人才 , 是选择前者呢?还是选择后者呢?”著作佐郎韩显宗也说道:“陛下岂能使贵者世袭为贵 , 贱者永远为贱呢?”孝文帝回答:“如果遇有才识高明、卓然不凡 , 出类而拔萃者 , 朕也不拘泥于这一制度 。”一会儿 , 刘昶来到朝中 , 孝文帝对他说:“有人说选拔官员要唯才能是重 , 不必拘于门第出身 , 朕则以为不然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则会清浊同流 , 混淆为一 , 以致使君子小人没有区别 , 名器不分 , 这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 。我们现在八族以上的士人 , 品第分为九个级别 。九品之外 , 出身低贱而做官者又分为七等 。如果世有贤才 , 可以直接受封为三公 。朕正担心贤才难得 , 但是也不可以仅为一个人而搞乱了我的典章制度 。”
臣光曰:选举之法 , 先门地而后贤才 , 此魏、晋之深弊 , 而历代相因 , 莫之能改也 。夫君子、小人 , 不在于世禄与侧微 , 以今日视之 , 愚智所同知也;当是之时 , 虽魏孝文之贤 , 犹不免斯蔽 。故夫明辨是非而不惑于世俗者诚鲜矣 。
【译文】臣司马光曰:选拔举荐人才的制度 , 先门第而后贤才这是魏、晋时期的一大弊端 , 然而历代相因袭 , 不能改变 。君子与小人之别 , 不在于出身世禄之家还是布衣贫贱之家 ,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 这是愚者和智者都能认识到的;然而 , 在当时 , 虽然以北魏孝文帝之贤 , 犹不能免于这一偏见 。所以 , 能明辨是非而不受世俗之见影响的实在是稀少啊!
《资治通鉴·唐纪十·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上谓魏徵曰:“为官择人 , 不可造次 。用一君子 , 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 , 则小人竞进矣 。”对曰:“然 。天下未定 , 则专取其才 , 不考其行;丧乱既平 , 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
【译文】太宗对魏徵说:“为官职而去选择人才 , 不可仓促行事 。任用一位君子 , 那么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 , 那么其他小人竞相引进 。”答道:“是这样 。天下未平定时 , 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 , 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 , 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 。”
《资治通鉴·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臣光曰:智伯之亡也 , 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 , 而世俗莫之能辨 , 通谓之贤 , 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 , 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 , 德之资也;德者 , 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 , 天下之劲也 , 然而不矫揉 , 不羽括 , 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 , 天下之利也 , 然而不镕范 , 不砥砺 , 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 德胜才谓之“君子” , 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 , 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 与其得小人 , 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 , 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 , 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 , 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 , 智不能周 , 力不能胜 , 譬如乳狗搏人 , 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 , 勇足以决其暴 , 是虎而翼者也 , 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 , 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 , 严者易疏 ,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 , 国之乱臣 , 家之败子 , 才有馀而德不足 , 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 , 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大学语文论语先进篇 论语先进篇原文及翻译】【译文】臣司马光说:智瑶的灭亡 , 在于他多才少德 。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 , 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 , 一概而论之曰贤明 , 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才 , 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 , 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才 , 是德的辅助资本;德 , 是才的中心统帅 。湖北云梦地方的竹子 , 天下都称为刚劲 , 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 , 不配上羽毛箭镞 , 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 。河南棠溪地方出产的铜材 , 天下都称为精利 , 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 , 不锻打出锋 , 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所以 ,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标准 , 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 , 与其选择小人 , 不如选择愚人 。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 , 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 , 就会用来作恶 。持有才干作善事 , 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 , 就无恶不作了 。愚人如果想作恶 , 因为智慧不济 , 气力不胜任 , 还有所限度 , 好像幼狗咬人 , 人还能制服它 。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 , 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 , 赋予小人权力就如同给恶虎插上两翼 , 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 , 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 , 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 , 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自古至今 , 国家的乱臣奸佞 , 家族的败家浪子 , 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 , 导致家国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 , 又何止智瑶一个人 。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 , 知道选择的先后 , 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推荐阅读
- 竖提的字有哪些简单的 竖提的字
-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节选 有关中秋节的诗文
- 关于杏花的优美古风句子 杏花诗句经典名句
- 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 有关于春天的古诗
- 太阳和月亮情侣句子 太阳与月亮的唯美句子
- 春节对祖国的祝福语 新春网络寄语祝福祖国
- 激励人上进的古诗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关于元宵节的绝美诗句 描写元宵的诗句
- 寒梅傲骨经典句子 赞美梅花的经典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