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子作文1000字3篇

篇一:我心中的孔子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
——帕斯尔尔《思想者》
驻足于孔子像前,时常,在某个瞬间失神,我知道,是永远顶礼膜拜的虔诚 。
孔子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复礼,为仁,君子”,如鼎之三足,支撑于孔学 。
春秋时期,天子衰弱,诸侯并起 。此种局面,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 。他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更深层的了解 。“克己复礼,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 。“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为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朝于斯,夕于斯,孔子尽可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是,珍馐罗前,何以下咽?的确,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锻炼的,犹如一块璞玉,即使蕴涵上好的玉质,未经开发之前,还不能说是纯善纯美的艺术品 。孔子以为,“为仁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统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 。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毁家灭国乱天下” 。再说“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孔子以为“刚毅,木讷,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准则 。君子,就要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孔子成了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 。进则从政,兼及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 。孔子也曾试图从政,情系苍生 。然而,他流离辗转,总也“报国无门” 。晚年的孔子私人办学,撰写术书,其著作也使瀚海书林,梅香千古!
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泽被后世,被称为“万事师表” 。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儒学作为治世经传,极为推崇 。伏尔泰,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师,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终悬挂孔子的画像 。他认为,孔子训导的儒生讲求气节、尊严、坐怀不乱,道德永比巴黎人来得清爽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 。从全球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未来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 几天前,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我以为,章子怡只不过是现代流行的一个符号,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则是永不过时的“万事师表” 。当然,章子怡的走红,使西方更了解中国人,中国艺术,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岂是一个、一百个、一万个章子怡所能代表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圣人之风,山高水长 。圣人的精神、思想是无人可及的 。
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 。孔圣人的形象,如日月昭昭,如星辰离离,跃然纸上 。颜渊叹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借着圣人的光芒,我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
篇二:我心中的孔子
孔子是圣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许多人眼里孔子是众多优点的集合体,但是“圣”只是形容词,孔子首先是个“人”,然后我们再称之为“圣人” 。既然是人,那么就会有缺点,毕竟人无完人 。在我的心中孔子就有一个不足之处 。
孔子出生于周朝衰弱之际,年轻的孔子拥有满腔热血和斗志他希望自己能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然而孔子直到中年才在鲁国为官 。纵然以至中年,但孔子的热血和斗志却不曾退却 。壮志满怀的他希望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当是的社会已是礼乐崩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而鲁国礼乐征伐自重臣出,鲁国国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根本掌控不到国家这个机器的根本之一——军队 。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在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因为主人并没有权利,真正有权利的重臣对他的把戏已感到厌恶 。因此在鲁国孔子所谓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
然而孔子并没有放弃,虽然在鲁国的改革失败了,但哪里失败便在哪里爬起 。孔子从鲁国出发四处游说,周游列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施行改革,通过礼乐教化来得到政治上和治国的成功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各国国君要么就是没有权利无法施行改革,要么就是权利达到巅峰希望逐鹿天下、一统中原,因此孔子的理想根本没有实现的机会 。孔子也感叹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但之后他依旧走着原来的路,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 。就这样孔子大半的人生就在赶路和再次地赶路中过去了 。
在大多人眼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嘉,而书中对孔子前半生的事迹的正解也是说孔子拥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精神 。但是在我看来孔子固然是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执着,但是过分的执着就是一种固执 。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中的“中”字代表的是以中为用,其“庸”字又代表的是可常行 。而当时的社会已处礼乐崩坏、战乱连连之时,各个国家都在想着逐鹿,希望扩大兵力,大肆进攻,期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粮食、财富 。而在这时孔子却希望施行仁政,以礼乐教化来改变社会的现状达到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 。如果有一个希望得天下的君主听从了孔子的建议恢复礼乐制度,那他如何去争这个天下?!要知道诸侯可不是周王朝的嫡系皇室不拥有继承统治天下的权利,那么他如何会来遵守礼乐制度,又怎么会有恢复礼乐制度的想法呢?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是脱离现实的,即“不可常行” 。并且在孔子的一味执着中并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即所谓的“过”,也就是“不以中为用” 。所以说孔子也没有遵循其所说的中庸之道 。
所以孔子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圣人因为孔子的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他的精神也的确令人敬佩,但在我心中的孔子也带有一丝丝的固执,亦或叫做偏执的人,只因为他对自己脱离实际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
篇三: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是个聪敏好学,知书达礼,少年有成的人 。是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负,敢想敢干的人 。是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的人 。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圣人之后,年仅十七就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年少好礼”,拜为老师 。这对于幼年丧父,家境贫贱的孔子来说,不能不说是少年有成,取得了质的飞跃,大的突破 。他可能因此一发而不可收,因此而更加发奋,更加刻苦,更加想出人头地,可能因此萌发了创办私学的念头,并养成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习惯与职业道德(师德) 。事实证明,孔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实践,积累了教书育人经验,三十岁左右便创办私学,广招弟子,开了中国历史上私人办教育的先河 。
正常情况下,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理想和抱负是越来越大的 。孔子是圣人之后更是如此 。他三十而立,创办私学,实现了他的又一个突破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孔子有机会拜见了齐景公,并为他解答了“秦穆公国小处辟,何以为霸”的问题,这对他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激励和触动,使他在解答问题的同时,看清了权贵们的水平和能力,进而萌发出为官从政,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壮志雄心 。
然而,孔子的从政之路总体上说是坎坷的,不顺利的 。他虽然做到了鲁国大司寇,代理过宰相,但他却付出了二、三十年的心血 。他满以为自己饱读史书,满腹经纶,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得到过王公大臣们的赏识,一定会鸿图大展,有所作为的 。不料想,却是不被重用,到处碰壁 。
他之所以“明知不可而为之”,我认为,是由于他对当时的一些诸侯国的当权者们抱有幻想,是由于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由于他不想做隐士,不想当屈原,不愿默默无闻埋没自己,更不想被时人和弟子们取笑怀疑 。
到了六十八岁高龄,他终于悟出了点什么,终于终止了周游历程,硬着头皮返回故国,边重操教书育人的旧业,边如饥似渴地整理古籍史料,以“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光是他创造的名言名句,已堪称一流,无与伦比,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照人,生机盎然 。
总之,我心中的孔子是青少年的学习榜样,是中老年的行为楷模 。他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世界级名人 。孔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正像他的弟子们所说:“夫子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可毁”的 。虽然他的周游列国在今天看来有些幼稚,有些滑稽,有些固执,有些不识事物和不可思议,甚至有些狼狈,但我认为正是这种幼稚和滑稽,固执和狼狈,完善了他的人格,丰满了他的形象,影响了他的后人 。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1000字3篇】另外,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人不知而不愠”,好德不好色的境界,也是别具一格,值得后人称颂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