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_重点词句 《狱中题壁》注释与诗句赏析

1.《狱中题壁》注释与诗句赏析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注释】
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避害 。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 。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 。投止,投宿 。思,思慕 。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 。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 。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店当酒保 。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指出逃或死去 。留,留下或活着 。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
【古诗今译】
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 。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
【赏析】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谭嗣同少年大志 。甲午战争后 。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
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 。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 。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此两句关键在“思”及“待”两字上 。望门投止之张俭和忍死须臾的杜根,是东汉的两位名士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结果遭到当朝打击 。但是,二人都通过权变的方式,忍辱偷生,等候时机,东山复出!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先生在作《谭嗣同传》时,详细描写了谭嗣同被捕前的情节以及言语“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 。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 。由此可以了解到“思”和“待”的意思 。谭嗣同借用两位古人为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为变法牺牲的坚贞不屈的态度 。同样的高风亮节,但是我不愿意和那两位古人一样,所谓人各有志 。由此引出了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就义前的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见谭嗣同的豪迈 。梁启超的《谭嗣同传》评论谭嗣同的人品时说道“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 。”可见谭嗣同生平之性情 。如此之气度,临危之时,亦敢向长天一笑,在这笑声中留下了“肝胆昆仑” 。诗人为变法,为新政,为拯救黎民苍生“不忧不惑不惧;即仁即智即勇;可以出生,可以入死 。”正是因为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 。诗人面临死亡,无所畏惧 。心知己死仅为国昌之始,故能坦然一笑 。但寄希望于后人,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继续变法维新“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 。只要浩然之气长存,定能解苍生倒悬之危!
作品在写法上,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 。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 。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
2.狱中题壁诗意 《狱中题壁》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
【狱中题壁_重点词句 《狱中题壁》注释与诗句赏析】拓展资料:
一、原文: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注释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 。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
⑵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 。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 。杜根终得以脱 。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
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1]
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
二、简析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 。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
3.写出谭嗣同的诗狱中题壁 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还据说这首诗被梁启超“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证据不足,难以采信 。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句说的张俭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记载,张俭是东汉末期的高平人,初为山阳东部督邮,严劾宦官侯览及其家属为非作歹,为太学生所敬仰 。后来党锢之祸又起,他被迫逃亡,人们敬重他的人品,都冒着破家灭族的危险接待他 。“望门投止”指的是找上门请人留宿,张俭在逃亡时害得很多人因为收留他而满门抄斩,甚至“郡县为之残破”,其于心何忍!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句说的是杜根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杜根传》的记载,杜根性格耿直,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当时邓太后摄政,权在外戚 。安帝年长,杜根上书要求太后归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在麻袋里摔死 。执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载出城外待其苏醒 。太后派人查看,杜根装死三日,目中生蛆,侥幸逃脱,躲了15年 。邓太后死后,杜根复出,官拜侍御史 。
谭嗣同在诗中提到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而不选择他们的避难方式,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他不愿意选择逃亡而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可能凭借执法者手下留情而暂时躲过一死,他要以“横刀向天笑”的方式大义凛然地去刑场就义 。
“我自横刀向天笑”,表现慷慨赴死的气节 。其实谭嗣同是被关在囚车里拉到北京菜市口开刀问斩的,由不得他横刀向天,虽然壮怀激烈,但是身不由己 。
至于“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历来解释颇多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一个是指大刀王五;后来有人把康有为换成唐才常,认为唐才常是谭嗣同肝胆相照的朋友,像昆仑山一样坚毅;有人认为是指当时跟谭嗣同私交深厚的两个侠士胡七和王五,因为他们两人的武艺属于昆仑门派;有人把“昆仑”理解为“昆仑奴”,认为是谭嗣同的两个仆人;有人说其实就指的是谭嗣同自己一个人,“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是偏正结构,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
面对要斩尽杀绝的敌人,需要有的人牺牲,用流血牺牲的方式昭告同胞大众,鼓舞未死者和后来者继续做长期的奋斗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诗句),谭嗣同的做法或许可以称为“血荐”,他要用自己的鲜血警醒世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用鲜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