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哲学 古诗与哲学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风貌的秋江晚景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统一的 。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时,既要看其共同点,又要看各自的特点
6、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联系的观点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的普遍性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可因循守旧
古诗与哲学2008-08-31 20:0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 。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 。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
2.诗词中的哲学道理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chenys1313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诗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憙《观书有感》,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诗,体现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3.古诗中的哲理 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 。那些哲理名句,常常被人们铭记、征引,乃至被视为诗文创作的楷模 。
世界丰富多彩,哲理诗自然也就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的哲理诗,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 。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
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
其实,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 。
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与我们学习相关的诗句,以期共同受益 。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再如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次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就想象地把学习中的积累的重要性和作用简明透彻地告诉大家 。
让我们感受古诗,品味古诗吧: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歌颂生命力之顽强,教我们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奋斗 。)
“山外青山楼外楼 。”(教育我们不要骄傲,不要自满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面临困难,身处绝境,依然相信会有转机的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开堪折只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
要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要知道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要珍惜朋友之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4.古诗中的哲学 古诗与哲学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风貌的秋江晚景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统一的 。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5、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时,既要看其共同点,又要看各自的特点6、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联系的观点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的普遍性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0、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可因循守旧古诗与哲学2008-08-31 20:0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
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 。
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 。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
5.古诗中的哲理诗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简析: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
6.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
7.一些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关于古诗词句中的哲学(文案素材)】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
8.诗词中的哲学道理 哲理 诗词鉴赏一.【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 。
推荐阅读
- 关于聚会内容丰富的词句(文案素材)
- 关于简单的字词句(文案素材)
- 关于形容母爱博大的爱de词句(文案素材)
- 关于东西比较宝贵的词句(文案素材)
- 如何解决win8/win10连接XP系统打印机总是找不到驱动的问题
- xp系统怎么正确安装.net framework 2.0|xp系统安装.net framework 2.0的方法
- 笔记本安装xp系统时提示code:5555h错误的解决方案
- 世界十大咖啡排名 拿铁是什么
- 失眠是不是忧郁症的开始 为什么会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