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吗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吗

孟子是孔子学生不?要证据!!!!!!!!!!!!!!!!!1 据考证,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大约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元年)辞世 。
当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了将近100年,当时孔门的弟子没有一个还活着 。
孟子自己说过:“予未得孔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私淑的意思是没有亲身受教于某人,只是崇仰自认学生而已 。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私淑的是什么人也不得而知,从他自己的话来看,他私淑的想必不是什么名人 。
《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史学家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
以上说法来源于我国著名古文字专家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
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儒学最重要的传人,从而最终成为公认的孔子创立的儒教的第二位大宗师--亚圣 。
孟子是孔子哪一个弟子的学生?孟子是孔子哪一个弟子的学生 据考证,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大约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元年)辞世 。
当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了将近100年,当时孔门的弟子没有一个还活着 。
孟子自己说过:“予未得孔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私淑的意思是没有亲身受教于某人,只是崇仰自认学生而已 。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私淑的是什么人也不得而知,从他自己的话来看,他私淑的想必不是什么名人 。
《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史学家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
以上说法来源于我国著名古文字专家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 。
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儒学最重要的传人,从而最终成为公认的孔子创立的儒教的第二位大宗师--亚圣 。
满意回答请好评呢~~O(∩_∩)O谢谢啦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吗? 不是!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很久了 。孟子是孔子后人孔伋(子思)的弟子 。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麻烦采纳,谢谢!不是!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很久了 。孟子是孔子后人孔伋(子思)的弟子 。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孟子是孔子的徒弟 。不是,孟子只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 。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吗? 不是,孟子只是继承孔子的思想,两人隔了很多代的 。而且两人尽管都是儒家的圣人(孟子是亚圣),不过两人的思想相差很大的!
相反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不是不是.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薪〕柴火 。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和很不仁的人相同了 。与,同 。,亦终必亡〔亦终必亡〕也终究会消失(指已经积下的一点仁德) 。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谷物 。者,种〔种(zhòng)〕播种的,这里指庄稼 。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荑稗(tíbài)〕两种类似庄稼的野草,子食也可以吃 。荑,即“”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孳孳〕勤勉的样子 。为善者,舜之徒〔舜之徒〕舜一类的人 。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重华,是儒家推崇的明君 。徒,类 。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跖〕春秋战国之间民众起义领袖,被诬称为“盗跖” 。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无他〕没有别的 。,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继孔子之后,极力“推销”儒家的仁爱思想,劝勉人们弃恶从善 。看他在这三段话中,多会打比方,多么能言善辩!古今社会,世殊时异,但人心善恶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利己”与“利他”怎样调和,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 。
孟子和孔子一样,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带着学生周游各国,宣传他的社会理想 。他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极力劝勉君主实行“仁政”,认为“仁者无敌” 。为了使人心向善,他特别重视“利”和“义”的分辨,认为人们在这两者之间作出怎样的抉择,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 。读他的语录,我们会明显感到他的执着、自信和锐不可当的气势,令人折服 。
回答者:tanworld-秀才二级5-1709:19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 。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
回答者:mxysdhd-魔法师五级5-1818: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回答者:lsyvsxsh-童生一级5-2011:0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
(1)有:同“又” 。
(2)立:站得住的意思 。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薪〕柴火 。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和很不仁的人相同了 。与,同 。,亦终必亡〔亦终必亡〕也终究会消失(指已经积下的一点仁德) 。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谷物 。者,种〔种(zhòng)〕播种的,这里指庄稼 。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荑稗(tíbài)〕两种类似庄稼的野草,子食也可以吃 。荑,即“”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孳孳〕勤勉的样子 。为善者,舜之徒〔舜之徒〕舜一类的人 。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重华,是儒家推崇的明君 。徒,类 。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跖〕春秋战国之间民众起义领袖,被诬称为“盗跖” 。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无他〕没有别的 。,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继孔子之后,极力“推销”儒家的仁爱思想,劝勉人们弃恶从善 。看他在这三段话中,多会打比方,多么能言善辩!古今社会,世殊时异,但人心善恶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利己”与“利他”怎样调和,仍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 。
孟子和孔子一样,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带着学生周游各国,宣传他的社会理想 。他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极力劝勉君主实行“仁政”,认为“仁者无敌” 。为了使人心向善,他特别重视“利”和“义”的分辨,认为人们在这两者之间作出怎样的抉择,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 。读他的语录,我们会明显感到他的执着、自信和锐不可当的气势,令人折服 。
回答者:王八438-试用期一级5-2112:24不是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吗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吗】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