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的死因 杜甫是怎么死的呢

“诗圣”杜甫究竟是如何死的?杜甫死因之谜,大家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查阅相关史料,一起来看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
河南省),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世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歌为“诗史” 。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但却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狂傲 。他用诗歌去呐喊国运与民生,赢得了万世称颂 。那么,杜甫究竟是怎么死的?笔者据史料得知杜甫有以下五种死因,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其中到底孰是孰非,真的挺难下定论,大家不妨一起来揣摩下,到底哪一种才是杜甫真正的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 。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 。……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
二、溺死说
据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江水暴涨,(杜甫)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 。”把杜甫之死归因为落水淹死 。这种死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 。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 。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
四、
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在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指出:杜甫嗜酒和死于牛肉白酒 。【据他考证,是这一次牛(肉)(白)酒吃得太多,再加上天气有点热,才导致杜甫食物中毒而死 。】
五、暴饮暴食而死
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令(聂县令)尝馈牛炙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也就是说,他认为杜甫死于暴饮暴食 。后来的《新唐书》和《旧唐史》等正史都持此说 。
此说较为可信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
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
应该说,以上关于杜甫的死因都有了明确的解释,史料也是比较详实的,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这一切
谜团都有待于新的史料发掘来解开 。
拓展:
杜甫简介
生平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
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 。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
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
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
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死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
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
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
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
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
【诗人杜甫的死因 杜甫是怎么死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