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 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绘画和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到北宋时期那些名流千古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当仁不让地占据在了榜首的位置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为张择端 。
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描绘了大量的人、牲畜、车、桥、船只、房子和城楼等等北宋独到的特色,从当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彰显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 。
那么,在城楼、房屋、街道众多的汴京,为了保证人民的生活秩序,北宋朝廷由此相对应的制定出了怎样的城市管理计划呢?
首先是城镇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之中,唐玄宗长安分为了四块区域,即居住、商业、生产和皇宫 。可见在隋唐之前,百姓都未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城镇户口”,也就不是“城镇化居民” 。隋唐之前的百姓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百姓一般都居住在“乡亭”之中,国家的那些都城也皆为我们现在生活中的“行政中心” 。
直到隋唐往后,百姓才开始被安排和分配居住在“坊”中,由此也出现了“里坊制度”,另外百姓之间进行商业买卖的地方则被称为“市” 。在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中,一共有着108个坊,每个坊中都有士兵守着大门,百姓的进出也不是那么的自由,相当于半封闭式管理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到了宋朝时期,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厢市”已经完完全全替代了坊 。汴京中的百姓要变得相对于更加自由,在厢市中居民区和商业区已经巧妙结合在了一起,而里坊制度也随之被取代 。值得一提是为何在北宋时期,汴京城中经常灯火通明?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取消了时间的限制,在厢市中有着早市和夜市,百姓也有着更多的娱乐场所 。
在《清明上河图》的汴京中,主干道为汴梁大道 。汴梁大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城楼两边的房屋也是鳞次栉比,分布着茶坊、酒肆、肉铺和各种各样如卖绫罗绸缎和珠宝香料等等的商铺 。除此之外还有着诊所、算命、修车等等现代社会中也十分常见的行业 。
当时宋朝的水路运输主要是以漕运为主,汴河是北宋主要的漕运交通枢纽,也是商业交通的要道 。在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因其结构十分精巧,形状也非常的优美,于是就有了“虹桥”这一名字 。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描绘了因为一只大船要过桥,船上工人为此忙碌的景象,以及邻船的人也先后出谋划策的场景 。此外在虹桥的船头也遍布各种各样的杂货摊,如饮食和刀剪摊,这两个摊位之间人来人往,是水陆交通的会合点也是整个画面的高潮片段 。
在劳务广场拐弯处就是护城河大桥,在这边有很多生意人摆摊,再抬眼望去就是高大宏伟的城门 。在城门中有几匹骆驼正在缓缓走向郊外,这些商人是往来于丝绸之路中的国际贸易商团 。
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京城的郊外中,在小溪上有着一座小桥,桥旁边有着打麦场和伺养羊、鸡、鸭的圈子,可见当时农业和养殖业的发达 。此外在画面里还有农业和商贸的结合部,右上方画着接亲娶妻的队伍,正缓缓地从北方拐来,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坐在一匹糟枣红色的马上,后方有着一顶用各种各样的花草装饰的“花轿” 。
地方大了,人多了,为了维护治安和稳定社会秩序,就有了巡检制度 。巡检司属于地方机关,根据行政区进行设置 。但在治安任务并不是很重的地区,就实行多州和多县合设的方式,在治安任务比较重的地方则增加巡检设置的密度 。宋朝的巡检司被分为三级,各级的巡检司分工都非常的明确,也有着较强的针对性 。
其中巡检有着治安和火警两者之分,治安是为了防止斗殴打闹等事件,而火警则是为了防止烟火等非法行为 。此外在宋朝时期还有着类似于警察局的公事所,即“厢事公所” 。相比较其他来说,由于厢事公所只需要管理治安,所以其整体的武器配置都要略微低一些 。宋朝时期那些专门负责治安巡逻,以及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巡检,即为将领型巡检,主要负责的是边境地区 。
在《清明上河图》之中,还有很多座望火楼,顾名思义就是当时专门用来观测火警的建筑物 。在望火楼的楼下有着专门的“潜火兵”,意义也就等同于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消防员” 。另外在宋朝时期,有着独到的快递和外卖,这两种现代社会中才有的行业 。
但是在当时,快递员一般都称为“铺兵”,这一类人就是专门负责将衙门需要派送的信件、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在《清明上河图》的人山人海之中有着很多位手上拿着碗筷,身着店小二装扮的男子,这一类人就是我们现在身边“外卖员” 。
当然,在那个时候并不是任何人都点得起外卖,一般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才有能力点外卖,其余的“市井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卷尾,就出现了百姓在城中横冲直撞,随意且混乱的场面,这也在某一种程度上证明了当时宋朝在城市管理方面也有着相对应的欠缺和不足 。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 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绘画和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