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晚打更时间 古代半夜打更怎么说】古代为什么要深夜打更,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
说起古人的“夜生活”,哪怕放在情节天马行空的古装剧里,“深夜打更”都是常见一景:常常都是古城里街巷空荡荡的深夜整点,敲着梆子(打更用的响器)的更夫穿行而过,然后带出多少“月黑风高”下的故事 。
而放在真实的历史上,“更夫深夜打更”这事儿,更是极有讲究:要从“戍时”(晚上八点)开始,每隔两个小时敲梆子锣鼓报时,整夜从“定更”(晚八点)到“五更”(凌晨四点),一共要敲六次 。如此操作,也就好些历史票友们奇怪:大晚上的睡觉不好吗?古人干嘛要闹这动静?
但事实上,这“动静”在古代,真是无比重要 。首先一个重要作用,当然就是报时 。
在古代条件下,“计时”“报时”确是个麻烦事 。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械,常规的有“漏刻”,即通过滴水来测算时间的仪器,从春秋年间起就应用,发展到明清年间变成构造精密的“四级漏刻” 。更大的则是圭表,即靠太阳影子来测时间的器具,又称日晷 。故宫太和殿汉白玉基座上的“赤道日晷”就是代表 。另外还有小型的“香篆”,靠燃烧的香盘来计算时间 。明朝中期起,西方“自鸣钟”传入中国,从此风靡一时,也成了富人家的奢侈品 。
而这些古代“高精尖”的计时器械,除了“香篆”外,其他都是贵族富人家专属的奢侈品,穷老百姓想知道“现在几点了”,就只能听更夫“报时”,深夜里的“打更”声,也就如此重要 。
但“打更”的意义,也绝不止“报个时”这么简单 。说到这儿,就得说说古代更夫们的“工作单位”:谯楼 。
古代更夫们“报时”“打更”,绝不是“出门吆喝”这么简单 。古代的城市里,往往都有专门负责计时报时的“谯楼”,比如古典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谯楼上更鼓齐发”的景象 。宋朝人何梦佳的一句诗,更道出了这个“报时中心”的意义:“自是太平无暴客,金壶漏箭要分明” 。国家太平与否,就得看“谯楼”了 。
真这么重要?看看谯楼的位置与规模就知道:作为“报时中心”,谯楼的阵仗从来不小 。比如宋代成都的铜壶阁,就有上下两层十四间房,宽十丈深五丈六尺,且用当时“奢侈”的砖石结构建起 。公认“邦之壮观” 。明代南京的鼓楼(谯楼)也是上下两层,仅下层就高达十米,上层有大小鼓25面,除了计时的滴漏外,还有两面高三米六的紫铜钟 。宋代山城夔州(重庆)的谯楼,也是“凡山之形胜,尽在目中” 。
所以,虽然谯楼有“报时”的职能,但“报时”也并非其唯一的职能 。作为一个城池的最高处,谯楼不止是城市的“标牌”,更可以登高瞭望,防范城池外的敌情 。发展到明清年间时,大部分城市的谯楼,以都是以谯楼为中心,向四方延伸街道 。比如明代西安的谯楼,明初时还在西安城的西边,万历年间时却搬到了西安四门大街的交汇处,正好在西安古城的正中心,如此变化,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
作为一座城池的正中心,谯楼的“报时”功能,也不止是几个更夫“出门吆喝”的事儿 。比如五代年间福建福州的谯楼,通常要有四个人守卫漏刻(计时器),四人分为两个班次,分别负责白天晚上的时间测量,然后有九个更夫分班报时 。另外谯楼上也有各种鼓角与旗号,把时间传递给不同地方的更夫,运转无比严密 。
而这严密的运转,也是古代地方官的“基本功课” 。中国历代王朝考核地方官成绩,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更鼓分明” 。倘若连每天的时间都报错?那这个地区的日常行政运转,必然是一片乱七八糟 。
而与“报时”一样重要的,就是谯楼的治安功能 。古代城市的谯楼,往往建在最高处,部分谯楼里还有军队,只要突发紧急情况,就能立刻处置 。“打更”的作用跟更在于此,古代的“盗贼”“山贼”劫掠城池,通常会选择夜间袭击 。而古代的城池通常夜晚又要宵禁 。所以“永不睡眠”的谯楼,就是夜间城池的眼睛和耳朵 。而打更的樵夫,也充当了“监控”的作用 。所以“武打片”里的“夜战”桥段,才常会安排几个“更夫”做引子 。
比起这些职能来,古代“更夫打更”特别是“深夜打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更是上千年没变:防火!
中国古代的各类灾害里,比起水旱灾害来,火灾看似低调,破坏力却十分恐怖 。仅仅在《二十四史》里,两千五百年里,就记载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灾 。其中“宋”“明”“清”三朝发生火灾的次数,更多在二百次以上 。这还仅仅是《二十四史》里的“不完全统计” 。真实历史上,火灾的破坏力和烈度,也是更触目惊心 。
比如宋代建隆元年的宿州大火,一次就烧毁“民舍万余区”,嘉熙元年的临安大火,也是烧毁“三万家” 。明朝万历二十五年的泗州大火,也是烧毁民房四千四百多间 。清朝乾隆年间的北京火灾,烧到“经月乃止”,乾隆至嘉庆年间,汉口镇更是两次大火,一次烧毁商船三四千只,另一次烧毁“商民店户八万余家” 。一场大火,往往就是这样恐怖的破坏力 。
为什么破坏力如此恐怖?一是古代城市密度太大,特别是越在太平盛世年间,城市的人口增长极快,房屋扩建也极快,住房店铺往往特别密集 。二是古代消防技术落后,虽然也有“水龙”等装备,也往往在城市遍设“望火楼”,第一时间投入救火 。但一旦火势起来,倘若救也没法救,就只能放任火势“自己烧”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一场大火,动辄就烧毁千间万间房屋,有时大半个城市都烧光 。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防备火灾的最重要“防火墙”,就是打更 。
古代的火灾火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深夜时,一旦不慎走火,第一时间救火不及时,一场大火就无可挽回 。在这种情况下,打更就成了最好的监控 。特别是明清年间,随着古人防火意识的提高,城市里人口稠密处,每十家就要置办大水桶,还要准备“火钩”“云梯”等装备,一旦有火情,保障就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力救火,尽可能实现“快速反应” 。而这一切,首先就要有赖于“打更”的更夫们,能够及时发现火情 。
所以,到了明清年间,中国古代大城市里“喊火烛”的制度就成熟起来,每个城市设立“三十家牌”,各户轮流出人充当更夫,除了“打更”更要“查火”,每天的“一更天”和“五更天”,“更夫”们都要挨家挨户,分片儿“清查火”,即检查防火情况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也就成了更夫们的“流行语” 。说实话,别看古代火灾的烈度触目惊心,但那些繁荣发展的古代城市,真有这些更夫们“防火”的功劳 。
多少古人生活的艰难与演变,更夫深夜打更的身影,都已浓缩 。
推荐阅读
- 中国探索月球背面的是什么飞船 月球背面的飞船
- 小米air2s降噪怎么打开
- 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基于北斗精准定位的实际应用
- 奥迪和奔驰哪个档次高
- 你知道人类对哪些星球进行了探索 从愚昧到科学超星答案
- 水果在一天内什么时候吃最好,一天中什么时候吃水果最好不发胖
- 宇宙可能是细胞吗 宇宙可能是细胞吗
- 星月菩提怎么盘,星月菩提的盘玩方法
- 中国出土的恐龙化石有哪些 现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