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

星球大战想象图
如果我们发展一种武器,能够保护人民,而不是事后为他们报仇,不是更好吗?
1977年,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电影《星球大战4:新希望》上映,瞬间圈粉无数,影片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结合高科技电脑和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宇宙世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形形色色的外星物种以及波澜壮阔的星战场面,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电影时代 。
继该片之后,《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和《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区别于1980年和1983年上映,这三部影片被称为《星球大战》三部曲,是世界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几代人 。
就在《星球大战6》上映的当年,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发表了一篇电视讲话 。这篇题为“和平与国家安全”的讲话,虽然只有短短30分钟,但其所产生的的影响力足以改变人类古代
里根告诉全体美国人:“我正在采取主要的第一步······来制定一个长期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以达到我们最后消除战略导弹威胁的最后目标 。我相信,我们今晚着手进行的努力,有希望改变人类古代的进程 。”
同年10月,美国国防部根据里根的讲话精神,提出了著名的反弹道导弹计划——“战略防御倡议” 。该计划的构想是:以宇宙为重要基地,部署激光、粒子束、电磁炮等武器,结合地面与空中的防卫武器,组成多层次的纵深防御体系,对苏联发射的弹道导弹,进行层层拦截,在导弹飞抵美国之前,将其全部或绝大部分摧毁 。
“战略防御倡议”提出后,由于其内容过于超前、科幻、缥缈,引起了美国社会的热议,而在几个月之前,《星球大战6》热映,宇宙话题的节奏已被带起来,于是美国人顺势将拗口的“战略防御倡议”叫作“星球大战计划” 。
美国为何要搞“星球大战计划”?故事还得从核军备竞赛说起 。
01核军备竞赛走到头了
自1949年苏联掌握核武器的谜团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两国除了拼命研发和制造更多、威力更大的核武器之外,也在极力发展核投掷手段 。
早期,由于美国核武器研发起步更早、战略轰战机更先进,所以它在核武器数量和投掷手段上都占有优势 。苏联奋起直追,于1957年率先成功试射了洲际弹道导弹,这意味着苏联能用导弹将核武器投掷到美国本土,在投掷手段上取得突破 。
60年代末,随着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苏联大力扩军备战,两国核力量差距逐渐缩小 。1970年,苏联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数量超过美国,1974年,其潜射导弹超过美国,进入80年代,其核弹头总数也超过了美国 。
经过二三十年追赶,苏联终于形成了对美国的核优势,但这种优势来的太迟了,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双方都有毁天灭地的能力,分别在于你能毁3次,我能毁5次 。不管是3次还是5次,美苏事实上处于“核均势”状态,都能实现“相互确保摧毁战略” 。
举个例子:如果苏联首先对美国实施全面核打击,即使它能灭了美国,也无法摧毁美国所有的核武器,此时,残存在地下、山洞、潜艇里的美国核导弹,对苏联实施报复,也能灭了苏联,结果是美苏相互毁灭 。反之亦然 。这就是“相互确保摧毁战略” 。
正是因为相互制衡,美苏谁都不敢先动手,两国始终没有爆发战争 。
在这种情况之下,核军备竞争走进了死胡同,搞不下去了 。
核军备竞争可以不搞,但美苏争霸还要搞下去——“铜锣湾只能有一个浩南嘛” 。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国力到达巅峰,在世界各地咄咄逼人,不可一世 。而同时期的美国在经历越南战争、德黑兰人质危机之后,国际威望大受打击,加上此时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失业率上升,人心浮动,在争霸中处于弱势 。
其实就已经够衰的了,而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又是一个公认的好人——反对派称之为软弱无能,喜欢搞“忍耐外交”和“缓和战略”,一点都不Man,扛不起世界霸主的大旗 。在这种情况下,1981年1月,69岁“高龄”的硬汉里根,击败卡特,当选美国总统 。
里根以对苏联强硬著称 。他非常不满美国在争霸中的弱势,大力批评卡特的“缓和战略”,主张“以实力求和平”,对苏联采取进攻态势,誓言重振美国声威 。
自此,一度缓和的美苏关系再次紧张起来,冷战进入第三个阶段——终结阶段 。
【美苏冷战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里根入主白宫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军队方面,除了强化美国常规军力之外,还加大了对战略武器的投入,B-1轰炸机、B-2轰战机、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和D-5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MX洲际弹道导弹等一大批利器,都是这一时期研制或部署的——这是自肯尼迪时代之后,美国战略武器库最大规模的一次升级 。
1983年,经过2年的军备重振,美国的常规武器和战略武器更新升级初见成效 。为了应对苏联的核威胁,里根又将重点转移到了战略防御计划上,这便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背景 。
02可以打核战争,但我不想和你同归于尽
虽然美国和苏联形成了核均势,谁都不敢率先使用核武器,但这并不能打消美国对核威胁的恐惧 。里根曾说过:相互威胁报复,是对人类状况的一种悲观注解 。
如果美国都不存在了,报不报复还有什么意义呢?须知,战争的第一要义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杀死敌人或与敌人同归于尽 。
因此,在里根看来,美国的安全不能寄托在威胁和苏联同归于尽上,这是弱者的心态,这种安全很不靠谱,即使苏联想同归于尽,美国也不想奉陪 。
怎么才能改变这种可悲的现状呢?里根及其智囊团想到了反弹道导弹系统 。
1982年,由30多位著名战略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高边疆”研究组,发表了题为《高边疆——国家的新战略》的著名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美国应该放弃以往的恐怖平衡理论,利用科技优势,确立以空间战略为主体的国家战略 。
报告不仅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战略思想,还拟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即组建包括宇宙基地在内的严密的战略防御体系 。只要美国建立高效而可靠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将苏联发射的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全部拦截,那么苏联就对美国构不成威胁了 。
从理论上看,反弹道导弹系统如果能够实现,美国将从根本上瓦解苏联的核威慑 。到时候美国一手执刀,一手执盾,进可攻退可守,而苏联只有刀,不是美国的对手,只能认怂 。美苏争霸的格局从此翻篇 。
当然,要支持上述理论成立,有3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是美国有没有能力建成反弹道导弹系统,二是苏联有没有能力建成类似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三是即使苏联没有能力建成,那它有没有可能升级自己的进攻性核力量,比如提升导弹的速度、增加分弹头、诱饵弹等,从而让美国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罩不住 。
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核弹道导弹游行
先说第一个问题 。洲际弹道导弹问世后不久,美、苏就各自启动了反弹道导弹研究,也都出了一些成果,比如美国的“耐基-宙斯”和“卫兵”反导系统,苏联的“橡皮鞋套”反导系统等,但在以电子管、晶体管为主的电子工业时代,以及雷达探测和遥感技术都比较原始的年代,这些反导系统成功率很低,实用性不强 。
70年代之后,随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及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革命蓬勃发展,美国自信地认为,在不远的未来,弹道导弹防御的技术性问题能够取得突破 。
第二个问题 。苏联虽然也在搞反弹道导弹研究,在某些领域的技术甚至超越美国,但要搞类似“星球大战计划”这样的超级工程,苏联肯定不可以 。经济上承受不了,技术上段位不够 。
经济就不解释了,技术重要是指电子技术落后 。80年代美国国防部判断,苏联在计算机电子学方面比美国落后10年,在电光敏感器、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许多关键领域,苏联均与美国存在不小的差距 。所以,苏联是不可能在美国之前搞出反弹道导弹系统的 。
第三个问题 。对苏联而言,升级进攻性核力量在技术上或许可行,但这意味着很大的资源投入,也意味着美苏军备竞赛再次升级,从经济角度来说,这是80年代的苏联无法承受的 。
弄清楚这个三个问题之后,里根政府觉得反弹道导弹系统很有搞头 。
1984年1月6日,里根签署了第119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了战略防御倡议,4月,美国成立战略防御倡议组织,主管反弹道导弹研究计划,6月,国会批了14亿美元的启动经费 。“星球大战计划”全面启动 。
03 星战一出,谁与争锋?
“星球大战计划”,是自“曼哈顿计划”(原子弹)和“阿波罗计划”(登月)之后,美国推出的又一个超级工程 。但凡这种倾全国之力才能搞下去的大工程,都会充满争议 。
在美国普通民众看来,既然美国对苏联的核弹攻击毫无抵抗能力,那么里根政府搞“星球大战计划”自然是极好的,但也有不少懂的人(社会精英)对“星球大战计划”不以为然 。
有人认为,美国研发、试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至少需要20年时间,这意味着苏联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和部署反制措施,比如升级核弹头和弹道导弹,比如直接攻击美国的卫星和天基武器,而且反制措施的时间和成本比反导系统小得多 。
也有人认为,美国搞“星球大战计划”,会严重刺激苏联,引起更激烈的军备竞赛,让全球局势更加紧张,甚至有可能逼苏联铤而走险,提前动手,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
此外,还有人认为“星球大战计划”需要研发和制造大量高能射线武器、运载火箭以及卫星群,这都是极端昂贵的高精尖技术和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还不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这会大大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影响美国经济 。
“星球大战计划”模型图
最终,支持里根的意见占了上风,国会给钱也很爽快,1986-1990财年,“星球大战计划”每年获得的拨款数区别为:26.7亿、32.27亿、36亿、37.4亿、36亿美元 。
“星球大战计划”的保护目标不仅是美国本土,还包括美国的海外基地和盟国 。为打消盟友的疑虑,让盟友共担风险、共享好处,美国邀请英国、西德、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等小伙伴,参与到“星球大战计划”科研中,向它们分派任务 。法国政府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法国企业参与了研究项目 。
总之,出于对苏联的恐惧,西方阵营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星球大战计划”之中 。
“那些给了我们核武器的人们,给我们提供使这些核武器无效和过期的方法吧!”,就在里根向美国人幽默地讲述“星球大战计划”时,苏联很快做出了反应,领袖安德罗波夫发表讲话:“天基防卫系统将被证明是非常不可靠的······它将只能导致新一轮军备竞赛,并使首次打击武器得到继续发展 。”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给美国科学家写信,强调“当今世界没有人不为美国的SDI(星球大战计划英文单词缩写)担忧”,并警告美国:“特别是美国不要迈出这致命的一步,否则将会导致核战争的升级和更加疯狂的军备竞赛 。”
当然,此时苏联已经内外交困,只能是说说而已,根本无力启动反制措施 。
04灭亡前,苏联就已经认怂了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1993年,“星球大战计划”终结,苏联到底还是没给“星球大战计划”实战的机会 。
虽然“星球大战计划”最后没有搞成,但自它启动的那一刻起,苏联就已经慌了 。
苏联的阵脚大乱,体现在两个方面:进退两难的军备竞赛和军控谈判不断妥协 。
进退两难的军备竞赛
美国打出“星球大战计划”这张牌之后,苏联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要么过 。
跟,说的容易,国外陷于阿富汗泥潭,国内经济全面萎缩,面包都不管饱,拿什么跟?即使当了裤子跟,能跟上吗?美国之所以搞“星球大战计划”,就是想扬长避短,把和苏联的竞争焦点转移到美国更擅长、更领先的领域 。
过,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花费几十年、投入很大资源建立的核武库,逐渐失去威慑,失去与美国叫板的底气 。一旦“星球大战计划”成功,苏联以往的所有战略投资,都将付诸东流 。
跟,还是不跟,这是一个问题 。
里根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苏联不会跟 。1984年,他在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认为苏联如果采取同步计划,其经济将面临很大压力,苏联要让他的人民保持节俭也要有个底线,因此苏联一定会退缩 。
军控谈判不断妥协
坐以待毙不可以,正面硬刚也不可以,只能曲线救国了——通过谈判,让美国自己放弃“星球大战计划”,苏联相信,只要条件够分量,美国没有理由拒绝 。
美苏之间很早就在进行军控谈判,所谓军控谈判,就是限制军备竞赛,相互削减武器,包括核武器 。由于双方分歧太大,军控谈判成果不大,一度陷入僵局 。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之后,苏联表示想再和美国谈谈军控问题 。
1985年3月,美苏在日内瓦开始了包括宇宙武器、战略武器和中程弹道导弹在内的军控谈判 。谈判期间,苏联一反常态,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裁军建议,并不断向美国做出让步 。苏联的目的很明确,只要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别的都好商量 。美国的答复也很明确:决不在“星球大战计划”上做任何让步 。
之后,在日内瓦和德雷克首脑会晤中,戈尔巴乔夫亲自出马,向里根抛出更大的礼包,包括双方各削减50%的进攻型核武器,10年内双方销毁所有核武器,接受美国提出的中程弹道导弹“零点方案”,大规模削减华约的常规军备,其让步尺度之大,让美国吃惊不已——这还是当年霸气十足的苏联吗?
戈尔巴乔夫的要求只有一个: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或者把“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限制在实验室 。里根的回复是:“星球大战计划”不是谈判的筹码 。
至此,苏联阻止“星球大战计划”的所有努力全部失败 。
这种请求式的谈判,也意味着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美苏争霸格局就此瓦解——苏联虽然还存在,但已无法与美国争锋,剩下的时间,它自己就能把自己打败 。
05死而复活的“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解体后,“星球大战计划”被叫停,但美国并没有放弃反弹道导弹研究计划,而是将之前的全面拦截,变成了有限的重点拦截,今天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弹道防御系统”(NMD),都是在“星球大战计划”的遗产上发展起来的 。
此外,“星球大战计划”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高新技术,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其中90%的技术都可以民用 。21世纪的今年,我们所使用的很多科技成果,其技术都可能来源当年的“星球大战计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