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和华佗的精神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
董奉的生平
董奉,东汉建安时期名医 。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 。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
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并为民除害 。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 。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治疗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 。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
后世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 。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 。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
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可见董奉有一套保养之道 。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 。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 。清风流皇帝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 。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 。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 。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
【张仲景和华佗的精神 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