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历史的四字成语 什么什么史书四字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别固定词组,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 。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 。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 。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为何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国历史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历史古代《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 。《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 。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爱慕、所乐诵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 。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 。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 。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 。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 。“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寻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 。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篇)
【含有历史的四字成语 什么什么史书四字成语】(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菜叶网,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篇)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可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 。“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曹丕《典论·论文》)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 。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
古人有些话,其实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 。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当作引导语来用 。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 。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