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的溪上遇雨属于哪种题材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 , 唐代诗人 , 自号 东瓯散人 。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乾宁二年?895年前后 , 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 , 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后入朝为右补阙 , 不久因避战乱入闽 。僖宗乾符二年?875年 , 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 , 辑为《申唐诗》3卷 。另有《东浮集》9卷 , 当为入闽后所作 。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 。《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那么下面趣古代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崔道融的《溪上遇雨二首》 , 一起来看看吧!
溪上遇雨二首
崔道融〔唐代〕
回塘雨脚如缫丝 , 野禽不起沈鱼飞 。
【崔道融的溪上遇雨属于哪种题材】耕蓑钓笠取未暇 , 秋田有望从淋漓 。
坐看黑云衔猛雨 , 喷洒前山此独晴 。
忽惊云雨在头上 , 却是山前晚照明 。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 , 而且多为抒情而设 。即使纯乎写景 , 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 , 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 , 别有寄托 。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 。它是咏夏天的暴雨 , 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 , 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 。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 。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 , 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 , 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 。而《溪上遇雨二首》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 , 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 , 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 。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 , 快心露骨 。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 , 来势猛 , 雨脚不定 。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 , 表现于笔下 。急雨才在前山 , 忽焉已至溪上 , 叫人避之不及 , 其来极快 。以“坐看”从容起 , 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 , 写出夏雨的疾速 。而一“衔”一“喷” , 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 , 形象生动 , 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 , 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 。写云曰“黑” , 写雨曰“猛” , 均穷极形容 。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 , 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 , 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这还不够 , 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 , 先是“坐看” , 继而“忽惊” , 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通篇思路敏捷灵活 , 用笔新鲜活跳 , 措语尖新 , 可喜可愕 , 深得夏雨之趣 。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 , 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 望湖楼下水如天 。”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 。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 , 可谓尽态极妍 , 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 , 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 。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 , 双管齐下 , 菜叶网 , 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 又有空间的对照 。如就诗的情韵而言 , 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 , 此诗则不宜多让 。
可见 , 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 , 不能绝对看待 。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 , 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 , 宋诗的不少倾憧憬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 , 是唐中有宋 。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 , 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 , 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 。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 , 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诗中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