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最终形成于春秋战国

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夏朝是第一个具有明确的列王世系和兴亡有绪的古代朝代 。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考古又的确没有一锤定音的发现,然而根据史书种种记载,夏朝并非虚构王朝,甚至在夏朝之前中国还有虞朝,上古中国远比西方学者想象的更为发达 。
之所以说夏朝存在,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夏朝流传下来的诸侯国还有多个,其中一个周初被周武王封为公爵,且孔子还亲自考察过,甚至说出“夏礼吾能言之” 。尤为主要的是,甲骨文中还真记载了这一个诸侯国!
夏朝,姒姓,大禹奠基,夏启建立,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
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夏桀 。商汤的势力大,夏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后在鸣条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史称“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后,夏室覆灭,夏桀被商汤放逐于历山,与末喜氏同居,最终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并死于此处 。
夏朝灭亡之后,族人大约分为三支:一是剩余势力重要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带着不少族人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司马迁认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但现代考古发现匈奴并非夏人 。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的夏朝后裔,名气最大的约有四支?匈奴夏人说除外,即越国、缯国、褒国、杞国 。
1,《史记》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越国国君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大禹巡行天下,在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据说死后葬于此,因此夏少康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便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 。春秋时代,越国勾践最后击败吴国,还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2,开创我国史书纪传的先河之作——《世本》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 。”考古发现,夏代曲烈封地缯国当在河南方城八里桥一带 。鄫国?缯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 。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
不过,古代上可能有两个曾国,一是在河南方城,一是在湖北随州 。在河南方城,尤其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朝文物,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权力的象征,最早的主人应为曲烈 。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的湖北曾国,与商王朝是睦邻友好的军队同盟关系,这个曾国究竟有何来历,是否与方城迁移而来,目前学界还没有定案 。
3,《史记·夏本纪》:禹“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清代嘉庆《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 。”立国与如今陕西汉中一带,经历殷商、西周,到东周初期亡国,延续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 。春秋初期,秦朝将犬戎逐出关中之后,褒人更加势孤力单,遂为秦人所灭 。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褒姒可以说是褒国最有名的古代人物 。
这三个国家的存在,也说明商汤灭夏之后,夏朝王族并未全部被灭,其中不少散落在了中原之外 。当然,以上三国是不是夏人后裔,证据链还不够充分,缺少商朝记载的这一环,而杞国是夏人后裔之说就要相对完整的多了 。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 。殷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周武王伐纣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之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封杞国为公爵,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 。
周初分封诸侯时,被封公爵的非常稀少,只有宋国?殷人后裔、虞国、虢国、杞国少数几个,而我们熟知的姜子牙齐国、周公旦鲁国都只是侯爵,后来秦庄公才被封为子爵,楚国也是子爵,吴国被封伯爵,因此周朝封杞国为公爵,绝对是非同一般的礼遇,说明了杞国来历非凡 。
周武王时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但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逐渐遭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为“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说明杞国国君的爵位越来越低 。
根据史书记载,杞国始建于商初,是夏代残余王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 。但与越国、缯国、褒国三国一样,缺少商朝记载这一环节 。那么,古代上的杞国到底存不存在呢??
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杞国爵位是伯爵,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个后妃之一 。商纣王时期的卜辞,也记载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迄今为止,一共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 。可见,商朝时期杞国的确存在,唯一不能100%确认的是杞国与夏朝王族关系,因为甲骨文没有记载 。
不过,尽管甲骨文没有说明杞国就是夏人后裔,但结合周武王对杞国的超规格礼遇,以及中国的“二王三恪制”的政治传统,不难猜测杞国与夏人的关系 。更为主要的是,孔子也曾坚定地认为杞国就是夏人后裔 。
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杞国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地区立足,国王杞谋娶公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山东避难,先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菜叶网,而后迁徙到新泰一带 。后来,列强入侵之下,杞国又两次迁徙,最后落脚于淳于?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 。
总之,杞国虽然是公爵国,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经常遭遇入侵,被逼不得不四处流浪,《史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 。”
春秋晚期,杞国虽小,微不足道,却有三件事值得一谈 。
公元前572年,鲁国正卿季文子做媒,将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晋悼公姬周为夫人 。后来,杞女为晋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为晋平公,曾让晋国再度成为春秋霸主 。
由于杞国是夏朝王族后裔,存有夏礼,意义非凡,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 。但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从孔子的话中,也可以佐证夏朝的存在 。
第三件事叫“杞人忧天”,讲述的是杞人担心天塌下来,为此有所忧虑,寝食难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开导之语亦是古人宇宙观之体现,然后问答的双方都疑虑顿消,舒心地笑了 。如今,杞人忧天是一个讽刺成语,但本来背后隐藏了杞人苦难经历,由此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
公元前445年,杞国最后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最可能的夏朝王族后人国灭 。
及至秦始皇嬴政一统中国之时,“天街踏尽公卿骨”,六国王侯都被贬谪为凡人,夏朝后裔更是微不足道,就此彻底融入民间
【华夏族最终形成于春秋战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