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几个等级

科举制度是历史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前后共经历一千二百余年,下面趣古代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历史科举学历的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
历史的科举制,自然不能简单和现代的考试体系相比较 。但如果非要比较的话,童生大概相当于今天的985、211大学本科生;秀才相当于是研究生,享受国家补助;举人和进士,则相当于国考当中的顶尖学霸,可以直接进入政府工作 。
不过,这种简单的比较,意义不大 。要想弄明白历史的科举学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我们还是得先说说科举制本身 。
科举制首创于隋唐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彻底完善 。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例,考试总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六级 。
首先是童试 。童试虽然带了一个童字,但大家可别认为这是小孩子的考试 。历史文盲率较高,赶上动荡年代的话,全国百姓文盲率可能要超过百分之九十 。而童试的存在意义,就是要先刷掉那些文盲,表明你有基本的文化水平 。
童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考和高考,分为县、府、院三次考试 。县试就是在一个县里面举行的考试,一般由县官主持,由县里的教育部门监督主考 。除了监考之外,县试还以五人为一组,一旦出现作弊的情况,实行连坐制 。
县试之后,就是府试 。
府试相当于是县试的进阶版,考生通过县试之后,才干参加府试 。府试一般是由知府主考,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市长主考 。
通过这两场考试之后的考生,才有资格被称之为童生 。这个童生可不意味着就是儿童学生,历史有些读书人,读到七老八十仍是童生的,也不在少数 。如果类比今天的考试,县试就是中考,府试就是高考 。府试合格者,从比例来看,基本等同于今天的211大学本科生 。
府试之后,就是院试 。
院试一般就是在各府、州的学院进行,如果通过的话,就可以被录取为‘生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秀才’ 。如果按照今天的考试体制来看,院试大致接近研究生考试 。一旦考过了,就能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 。
现代的全日制研究生,入学之后,一般都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 。而历史的秀才,则同样也有很多好处 。首先,秀才见了官,如果没犯罪的话,按礼是不用行礼的 。其次,很多朝代一般都提供给秀才基本的衣食保证,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补助 。最主要的是,秀才家里可以免除很多税,可以少交很多钱 。
总而言之,菜叶网,到了秀才这个阶段,就已经算是脱离了平民阶层,步入‘士’的范畴了 。如果有门路的话,甚至可以到县衙去谋一个师爷之类的差事 。就算没有门路,也可以做一个教书先生 。
当然,总体来说,秀才还算是相对清贫的 。尤其是那种只会读书不会钻营,只能靠国家补助活着的秀才,日子就过得比较穷了 。我们后来所说的穷酸秀才,多半都是指此类人 。但实际上,但凡会钻营不死读书的秀才,日子本来大多过得不差 。
院试之后,就是乡试 。这里面的乡,指的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乡村的乡,而是家乡的乡 。乡试每三年一次,可以理解为省级考试,有点像今天公务员考试当中的省考 。考官不再由地方官担任,而是由帝王亲自任命 。
乡试,对于历史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最主要的一场考试 。因为通过乡试之后,读书人就可以从秀才变成举人了 。但这场考试的难度,那无疑是相当高的 。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最终一般都只会录取一千多人 。而且不是一省录取一千多人,而是全国录取一千多人 。这个难度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
读书人中举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就算止步于此,无法再通过后面的考试,凭借举人这个身份,差一点也可以做县丞、主薄之类的官;如果在朝中有人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外派到某地去做县令 。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几个等级】如果类比今天的话,通过乡试,就等于是有资格直接去做某个县的县委书记 。就算混得差点,也能做县里的教育处处长,或者其他同级的官 。很多人都知道‘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会兴奋得发疯?真相本来就在于此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