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探讨这个问题 , 是因为昨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位“为爱奔苏州论坛网跑vlog”的朋友发的一段文字(详见下图) , 那么 , “一日不见 , 如隔三秋”中的“三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一日不见 , 如隔三秋”也说“一日三秋” , 来自《诗经王风采葛》 , 原句是“一日不见 , 如三秋兮” , 对于这一句中“三秋”的解释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三秋”即三年 ,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等;一种认为“三秋”即三个季度 , 共九个月 , 如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大词典》(第1版)、《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合著)等 。一种认为“三年”和“三季”都有道理 , 如朱祖延主编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第1版) 。当然就我目前手中的资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五种成语词典、两种古汉语词典、三种《诗经》)来看 , 还没有见到把这一句中的“三秋”解释为三个月的 。
所以 , 不要看到两位语文老师对“三秋”的解释不一样就大惊小怪 , 怀疑老师的文化素养或者治学态度 , 你看 , 上边列举的可都是权威资料 , 他们的解释也不一致 , 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在治学中是很常见的 , 一般各有各的道理 , 都能自圆其说 , 只不过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 因而影响更大 。
那么 , 你要问我对以上三种意见更倾向于哪一种 , 我比较支持第二种意见 , 也就是这里的“三秋”当解作“三季” 。
“三秋”在古汉语词典(以上提到的两种)上有4个义项:①三个季度 , 共九个月 , 例句即“一日不见 , 如三秋兮”;②三个秋季 , 指代三年 , 例句是李白的《江夏行》“只言期一载 , 谁谓历三秋”;③秋季的三个月 , 例句是王融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幸四境无虞 , 三秋式稔”;④秋苏州论坛网季的第三个月 , 即九月 , 例句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时维九月 , 序属三秋” 。我们都知道 , 理解词语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 , 所谓“词不离句 , 句不离段 , 段不离篇”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 , 要想确定“一日三秋”中“三秋”的含义 , 必苏州论坛网须把它放到整首诗篇中推断 。附诗如下:
采葛
彼采葛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月兮!
【三秋等于几个月 三秋是多久】彼采萧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 如三岁兮!
阅读全诗不难发现 , 《采葛》运用的是《诗经》中很常见的一种结构——重章叠唱 , 众所周知 , 重章叠唱可不是简单的重复 , 它有助于加深印象 , 渲染气氛 , 深化诗的主题 ,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 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如果把“三秋”理解为“三个月” , 就和第一章的“三月”重复了;如果把“三秋”理解为“三年” , 则和第三章的“三岁”重复了 。所以 , 关照全诗 , 把“三秋”理解为“三季”更合适 , 孔颖达和余冠英先生即持此观点 。孔颖达:“年有四时 , 时皆三月 。三秋谓九月也 。设言三春、三夏 , 其义亦同 , 作者取其韵耳 。”余冠英:“通常以一秋为一年 。后代又有以‘三秋’专指秋季三月的用法 。在这首诗里 , ‘三秋’该长于‘三月’ , 短于‘三岁’ , 义同三季 。”这样全诗由首章的“三月”到次章的“三秋(即三季)”再到末章的“三岁” , 层层递进 , 表达了对情人的深切思念 。
推荐阅读
- 洗眼液十大排行榜 洗眼液多久用一次
- dfu刷机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刷机要多久
- 浅析最新笔记本专用xp系统创建PPPoE连接的方法
- 蘑菇煮多久几分钟能熟 蘑菇煮多久能熟
- 民事诉讼立案后多久通知被告人 立案后多久通知被告
- 猫砂的屎多久清理 猫砂盆多久清理一次
- ie8怎么升级到ie11最新版 ie8怎么升级到ie9
- 法人任命书范本最新 法人任命书范本
- 坐飞机绕地球一周需要多久 飞机绕地球一圈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