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梦见好多生羊肉 女人梦见生羊肉好不好

天桥原址找到了!最近 ,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表示 ,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持续推进 , 消失近90年的天桥 , 如今已找到准确的空间位置 。
凡是北京人 , 没有不知道天桥的 , 但是“天桥”究竟在哪儿呢?现在的那座桥其实是复建的 。自上世纪20年代起 , 经历了龙须沟明渠改暗沟、修建有轨电车、道路拓宽等工程后 , 天桥最终在1934年被拆除 , 从此“有名无实” 。
经测定 , 天桥的大致位置在如今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天坛路西口和永安路东口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 , 在现天桥景观以北40米处 。
其实对于老北京人来说 , 天桥不仅仅是一座桥 , 它是一个地名 , 更是一种生活 。它曾是北京城最大、最全、最繁华热闹的娱乐场所 , 小商品买卖最火爆的地方 , 各色小吃最集中的地方 。那里汇集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 展现出旧京民俗和人生百态 。追忆天桥 , 就仿佛打开了一幅北京最有烟火气的市井生活画卷 。
北京小吃 , 没有最好吃只有最爱吃
读天桥的有关资料 , 我最喜欢的还是关于小吃美食的那部分 。地方小吃承载的不仅仅是美味 , 更多的是乡愁 , 是念想儿 , 没有最好吃 , 只有最爱吃 。
天桥曾经是北京小吃最大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 北京好些小吃的名字有个特点 , 往往就是经营品种名称加店主姓氏 , 这种叫法好些都是源自天桥的小吃摊 。当年 , 天桥市场初建之时 , 很多街头巷尾的流动游商变为固定的摊商 , 天桥的小吃因为多是摊棚 , 所以没有正规字号 , 为了便于记住和识别 , 就这样称呼 , 如“爆肚石”“切糕李”“面茶张”“豆腐脑白”“茶汤李”“豆汁薛”“小肠陈”“羊霜魏”“炒肝金”“周记油茶面”……风味独特的天桥小吃 , 连同丰富多彩的杂耍说唱和种类繁多的新旧商品 , 使得天桥市场热闹非凡 , 闻名京城 。
曾经喧嚣热闹的天桥市场就在京城中轴线南部 , 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 , 如今已经无存 。“酒旗戏鼓天桥市 , 多少游人不忆家” , 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写下的诗句 。
民国初年 , 天桥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 , 民间艺人来这里卖艺设场的竟多达五六万人 。这时的天桥市场 , 集吃喝玩乐、游览购物于一地 。正如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 , 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 。入其中 , 而北平之社会风俗 , 一斑可见 。”这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 。
最经典的北京小吃都在这儿了
民以食为天 , 一个地方若有了美食 , 就有了人的烟火气 。天桥多饭摊 , 商贩们沿街用木板钉出一个挨一个的棚子 , 在棚内搭建炉灶 , 周围摆上几把桌椅就开张了;若搭不起棚子的 , 也可以直接露天设炉灶 , 食客或蹲或坐 , 生意也很火爆 。
这些饭摊卖的多为油果子、豆汁、羊杂汤、杂面、爆肚、煎包、肉饼、豆腐脑、炸糕、艾窝窝这样的吃食 , 平民、人役或小贩几枚铜钱就能连吃带喝来上热气腾腾的一大碗 , 那种酣畅淋漓是在大酒楼里体验不到的 。据从小住在天桥一带的北京老人王月辉回忆:“天桥是大众食品和北京特有小吃最集中、丰富的地方 。人们想吃什么应有尽有 。”
先说这豆汁儿 , 它是北京特有的典型地方风味小吃 , 街头巷尾 , 日日夜夜都有卖生熟豆汁的 , 当年天桥豆汁有八、九份 。《大宅门》白老爷灌孙子白景琦豆汁时说 , “喝不惯豆汁 , 那还算北京人 。”
“豆汁王”设于天桥西南隅魁华戏园前 , 有数十年之久 , 其布帷写有名号 , 摊上的家具非常讲究 , 咸菜味佳 , 赢得了很多主顾 , 与当时天桥的“烤肉王”和“王八茶馆”并称为“三王” 。
王月辉老人当年最常去的是天桥“豆汁舒” , 在上世纪30年代 , 它和琉璃厂的“豆汁儿张” , 东安市场的“豆汁儿徐”和“豆汁儿何”并称为豆汁儿四大家 , 可见其名气 。在天桥喝豆汁的人都知道这么两句话:“诚招天下客 , 一碗豆汁心常舒 。”这就是专指“豆汁舒”的 。
对中国普通百姓人家来讲 , 中国豆腐比“中国四大发明”还重要 。豆腐脑又叫“软豆腐” , 是中国北方传统小吃 。老北京天桥的豆腐脑 , 当属“豆腐脑白”最有名了 。在周家望先生的著作《老北京的吃喝》中这样描述:“白记豆腐脑 , 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有豆奶之香” 。
白家的豆腐脑讲究色泽洁白细嫩 , 尤其是在卤汁的制作上更具特色 , 味道醇厚 。原料上讲究用张北坝上台蘑泡水 , 水变红以后敝去渣滓沉淀 , 将上等的黄花、木耳以及切成纸一样薄的羊后腿片勾芡加细盐熬成 。1992年白家后代在西四小吃胡同重操旧业 , 恢复了“豆腐脑白”这一传统老字号 。
号称京城9把茶汤壶占了6把的“茶汤李”的摊位在天桥三角市场东院 , 据老人回忆 , 他家桌前有两个汽油桶改装的火炉 , 一只炉子上坐着一尊巨大的铜质龙嘴大茶壶 , 总是往外冒着热气 。条桌上的玻璃罩内有几个大磁盘 , 分别盛放着香油炒面、茶汤面、杏仁粉、细果料、白糖、红糖 , 食客可以按照各自的口味选料 。
摊主将食客选好食料的细磁小碗持于左手 , 右手把住铜壶把手 , 龙嘴对准一尺外的小碗 , 一碗碗香甜可口的茶汤端到专好这口儿的食客面前 。上世纪80年代 , “茶汤李”招牌也重新挂了起来 , 现在很多商场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
早上喝豆汁 , 晚上吃爆肚
早上喝豆汁 , 晚上吃爆肚是天桥人的生活方式 。爆肚摊大多数只是在路边摆上几张长条桌案 , 上面摆了一溜调料碗 , 旁边就是一口煮着滚沸热汤的大锅 , 另一边搁着羊肚 , 有人来吃 , 店主现切羊肚 , 再举着大漏勺往锅内滚汤中汆一下 , 动作利落而潇洒 。汆好的爆肚用高脚碗盛着 , 食客再蘸上麻酱、腐乳等作料 , 加点儿香菜 , 滋味甚美 。
最有名的“爆肚石”就座落在天桥斜街东口 , 不少著名的京剧演员如马连良等都是这儿的座上宾 。爆肚石记的东西 , 新鲜、干净 , 不论怎么吃 , 没一点脏腥味儿 , 切出的肚丝宽窄 , 长短都一样 , 绝对整齐 , 将肚切后 , 入锅微煮 , 水沸即成 , 往盘里一放 , 都是水灵灵的提神 , 简直就是工艺品 。
“爆肚石”后来的故事也很精彩 , 1937年 , “爆肚石”掌柜石昆生在天桥公平市场开了家小饭店 , 起名“南来顺” 。1956年公私合营时 , 南来顺与“羊头马”、“馅饼周”、“切糕米”、“焦圈王”一起并入菜市口小吃店 。改革开放后 , 恢复“南来顺”字号 , 现迁至大观园东南角墙外 。南来顺现如今是北京城中轴线南段地区最有名的经营清真风味的专业小吃店 。小吃品种多达150多种 , 很多当年的天桥小吃在这里传承下来 。
这些个小吃再想吃也没喽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 , 天桥小吃数不胜数 , 敦饽饽、硬面饽饽、蛤蟆吐蜜、螺丝转、糖耳朵、麻团儿、薄脆、炸糕、排叉、切糕、年糕、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云豆卷、糖卷果、炸松肉、炸回头、炸豆腐、丸子汤、卤丸子、炒肝、卤煮火烧、老豆腐、扒糕、果子干、炒红果、糖葫芦 , 羊霜肠、雪花酪 , 除此之外还有卖锅贴、馅饼、包子、水饺的 , 也有炖羊肉、炖牛肉、坛子肉、爆羊肉等荤菜 , 还有卖滚子鱼、黄花鱼等等……数不尽的小吃美食 , 是属于天桥独有的记忆 , 那是单写一本书也写不下的 , 但现如今很多已经失传 , 再吃不到了 。
有一样很多人念念不忘 , 那就是北京已经绝迹的羊霜肠 。羊霜肠是用羊肠洗净后灌入羊血煮熟 , 然后切成片状蘸作料吃 , 因羊肠外有一层油像白霜而得名 。当年 , 天桥卖羊霜肠的一份挨一份 , 很多人都围着羊霜肠的车摊 , 吃的津津有味 。有一份围的人最多 , 那就是在天桥出了名的羊霜肠魏占才 。
羊霜肠也叫洋霜霜、羊肚汤 , 卖羊霜肠的小贩在叫卖时 , 都呼:“羊肚儿开锅!”魏占才的摊上 , 显得非常洁净 , 用具都发光闪亮 。他出售的羊霜肠 , 经沸水煮过后 , 大多带有肠血蜂眼 , 带有小孔 , 这类血肠很容易进味 , 吃起来自然更为鲜美 。羊霜肠是物美价廉、味美可口的解馋食品 , 典型的“穷人乐” 。七八十岁的老北京人 , 做梦都想吃这一口 , 如今踪迹难寻 。不过前一段 , 我在后海边的“爆肚张”发现菜单上有羊霜肠 , 但当时已经售罄 , 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的味道 , 然后我忽然想到 , 以前的味道是什么味道 , 其实我也不知道 。
还有一种北京最古老的冰品——雪花酪 , 又称土法冰激凌 , 也曾是天桥的热门小吃 。它原本是明朝皇宫里的秘制冷食 , 后流传至民间 , 是旧社会穷人孩子能买得起吃得上的零嘴 , 往往是孩子苦苦哀求 , 大人挣不过 , 买一碗雪花酪 , 全家7、8个孩子分着吃 。冬天凿出永定河上的大块浮冰 , 用草席包裹放入地窖保存 , 至来年夏天取出部分冰块打碎成末 , 和上蜂蜜、酸梅汁、果脯食用 。
天桥的“蒸了炸”也是一种风味食品 , 据说是由一位姓李的人独创的品种 , 把西葫芦馅饺子蒸熟后晾凉后 , 放在油锅里煎了 , 再蘸上醋蒜吃 。味道与众不同的原因是一:馅里有胡椒粉 , 二是馅里放的羊油 , 郭德纲的相声里还出现过“蒸了炸” , 说白了 , 就是大饺子 。
这些失传的小吃和老天桥的背影 , 都已经渐行渐远了 。如今 , 天桥一带已经成为正在崛起的北京演艺中心 , 当年的各种小吃大多也已经融入这个城市的美食文化 , 以各种形式保留传承 , 这就是北京不断延续 , 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 。
_原题为:天桥原址最近找到了!然而 , 天桥小吃很多已成绝响 , 再找不回来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采访人员 张鹏
流程编辑:u022
【女人梦见好多生羊肉 女人梦见生羊肉好不好】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 , 未经许可 , 不得转载或改编 。

    推荐阅读